
有「中國最冷小鎮」之稱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呼中區,今天(11月21日)宣佈在該區碧水鎮場轄區24號線的一處沿河峭壁上,發現3幅距今約7000年岩畫。
發現者表示,3幅岩畫位於流經碧水鎮場24號線呼瑪河支叉線沿岸一處陡峭的石砬子上,兩幅呈十字紋,一幅呈X形紋。經過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專家檢視,鑑定為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早期,色彩鮮豔,易於識別,在大興安嶺地區岩畫中屬於保存比較清晰完整的岩畫,距離呼中區新、舊石器古人類文化遺址「北山洞遺址」僅4公里,為北山洞遺址的歷史文化與旅遊開發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國岩畫學會會員、印度岩畫協會會員牟海軍示,這類岩畫顏料為赭石粉和動物鮮血混合,用手指快速繪製而成。
2011年至今,大興安嶺的12個縣、區及林業局已先後發現39處岩畫遺址,近4050幅,是目前黑龍江省發現岩畫數量最多、區域最廣、歷史最久、內容最豐富的地市。呼中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興安之巔,歷史最低氣溫為攝氏零下53.2℃,年平均氣溫為攝氏-4.3度,是大陸城鎮氣象記錄的最低值,因而被稱為「中國最冷小鎮」。
(旺報 )
發表意見
中時電子報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電子報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