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國際再生能源總署預估模型評估,直到2050年台灣將累計產生364.1萬噸廢棄太陽能板,如果沒有積極作為,環保問題勢將影響太陽能光電的發展。國立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與太陽能源人才培育中心為推動太陽能產業升級,2日發表廢舊太陽能光電板完全回收再處理技術,可利用回收物料再製成「太陽光電牆體建材」,取代現有磚造牆體。
南大綠色能源科技學系與太陽能源人才培育中心在該校舉辦「廢舊太陽能光電板循環經濟發表會」,由校長黃宗顯主持,還邀請教育部計畫辦公室、台南市環保局、經發局、太陽能系統商、國內大專校院太陽能專家學者等60位代表共同參與,見證台灣推動太陽能技術升級的研發成果。
南大綠色能源科技學系與太陽能源人才培育中心主任傅耀賢表示,太陽能光電板有限的使用壽命,不僅衍生出廢棄的環保問題,其報廢量也造就新興太陽能光電板的需求。南大研發的「廢舊太陽能光電板完全回收再處理技術」,可完全回收物料,開發製程能耗低且不使用化學溶劑,也無二次汙染的環保商品;所回收物料無交互汙染,具有「升級再製」重回產業鏈之經濟價值。
傅耀賢說,這項技術以「完全回收」、「升級再製」與「循環再利用」構成完整的「循環經濟」,利用回收物料再製成「太陽光電牆體建材」,在發電之虞也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施工效率取代現有磚造牆體,並將太陽光電從平面進階至立體,使用在牆體、頂篷或隔牆,這種融入建築的方式,讓太陽能不與民爭地,提出太陽光電下階段發展的解決方案。
南大也指出,為深化推動能源科技研發工作,近該校年陸續成立環境與生態學院、綠色能源科技學系以及各能源中心,網羅各能源相關領域優秀師資。近期成立的太陽能源人才培育中心則是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整合校內資源,以及結合在地產業力量而成。2018年成立之初,更接受教育部、科技部以及經濟部補助,致力培育太陽能科技人才;此外,還進一步研發太陽能廢棄板回收技術,以循環經濟為出發點並加乘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南大校長黃宗顯強調,希望藉由此次發表活動,讓高等教育在能源科技產業的努力及貢獻被各界看到,優秀研發成果得以透過後續的技術移轉與學習,逐步擴散並發揮效益。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電子報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電子報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