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年初以〈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入選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插畫家阿尼默近日再執畫筆,不是描繪插畫,而是開啟了漫畫創作之路。近日在首本個人漫畫作品《小輓:阿尼默漫畫集》中,以童年記憶作為開場白,闡述失去的反面意義,「有些失去可以把它解讀為死亡,雖然大家不喜歡『死』這個字眼,但我想人的一生中必然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失去,如果我們不多加思考這個議題,那在下一次面對時,仍然會措手不及。」
阿尼默表示,書中所有的故事圍繞著「死亡的逝去」,「不管是在我爸爸過世、我二哥過世,或是愛情面的心死,我覺得我曾經感受到的失去或是痛苦,在事後反而都帶給我另一種能量,也讓我知道這種失去是一種獲得。」因此將盤旋在腦海醞釀已久的「靈魂」們一一以畫筆記錄,為他們默禱心中輓歌。
《小輓:阿尼默漫畫集》由三篇故事組成,分別是〈旱溪〉、〈家蚊〉及〈緞帶〉。阿尼默分享,〈旱溪〉中的小男孩便是兒時自己的縮影,「當時台灣出現第一起兒童綁票,家長都很擔心害怕,要小孩背起家中電話。有天不巧我迷路了,但不知道為甚麼,打電話回家就是無法開口,背後有個怪人在我掛電話後,默默開口唸出我家的電話號碼,讓我記憶很深刻,這起新聞所造成的社會氛圍也這樣伴隨我成長。」
不同於阿尼默,漫畫中的小男孩,在迷路前目睹了車禍意外,起初對死亡難以接受的小男孩,在故事的最後卻埋葬了流浪狗,隱喻著對死亡的面對與學習。而阿尼默也刻意不畫出寫實殘酷的場景,反而以大片的紅色、橘色,完整表現小男孩眼前怵目驚心的車禍現場,以及內心的震驚,「人的情緒本來就是抽象的,有意思的是,用顏色也可以將情緒具體化。比如在〈家蚊〉中,我讓哭泣的男人眼中流出黑色的霧氣,具像化他的沮喪與難過,甚至可以傳達到客廳的妻子身旁。」
阿尼默本名為陳永凱,畢業於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繪畫組碩士。插畫作品常見於各報副刊,或是書籍封面。首次嘗試漫畫創作是在2007年,以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收錄在《台北咖啡》中。
阿尼默形容,此回出版漫畫集中的每個主角,其實都是住在他腦中的「鬼」,「聽起來像是『觀落陰』,但有時候他們的故事就這樣跑進腦袋中,像是投影片或是影片一樣,開始播放自己的一生。畫出來,是對他們的一個交代,也為他們唱一首小小的輓歌。」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