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池鄉頭社村以泥炭沼澤形成的「活盆地」聞名,因為下方是水和泥炭土,行走其間,大震動!先民種水社柳固定浮田,成為特殊農耕文化;南投縣有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將「頭社古日潭浮田」登錄為文化景觀。
文化局長林榮森表示,根據文獻研究,頭社盆地屬日月潭百年傳說中的「日潭」,日潭在11萬年前的冰河期形成,在1700年前開始乾枯,逐漸形成草泥炭沼澤(Liew et al.,2006);深達數十公尺的頭社盆地草泥炭 溼地,是目前台灣古氣候研究中涵蓋年代最長,也是資料最豐富的區域。
頭社濕地泥炭土的堆積物多由苔類形成,屬於纖維泥炭,先民的「浮田耕作」成為頭社農耕文化的開端,因浮田下方仍是水澤溼地,農民在田埂及河岸種植台灣特有種植水社柳固岸護土,呈現居民與自然環境互動的定著地景。
興建於日治時期的「頭社圳」,利用不易腐爛的木頭,插入泥炭土底層成為水門的基底構造,水門在草泥炭溼地上不會沉下去的特殊工法,至今仍然相當特殊,民眾到頭社村,可以感受「會動」的土地,且有故事的「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