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鋒面過境,苗栗縣14日天氣溼溼冷冷,卻有7名來自各地的志工不畏風雨,前往通霄楓樹窩石虎田區幫忙除草補秧、撿拾福壽螺,弄得全身溼透、滿是泥濘,絲毫不埋怨,他們辛勤付出,不僅是為體驗友善耕作,更幫助了秧苗成長,為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
石虎米一期作插秧完成已過了10多天,秧苗生根茁壯,正是人工補秧、除草、清除福壽螺的好時機,楓樹窩石虎米14日邀集7名志工深入內窩,1人提1水桶,赤腳下田做農事,志工們頂著細雨,在深至小腿肚的水田裡工作,土質鬆軟,許多人想努力維持平衡,卻是舉步維艱,一不小心就摔得滿身土。
「原以為插秧痠痛的是腰,沒想到是大腿」來自台北的蘇先生表示,因為石虎保育議題,他關注楓樹窩好一陣子,這次不僅是來體驗插秧,更想與當地人對話,了解傳統農村的生活。來自新竹的張小姐笑說,雖然大學時有下田的經驗,但沒想到在水田裡移動如此困難,很怕會踩到秧苗,「當農夫比想像中辛苦」。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陳小姐,為了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參與食農教育,多次報名擔任石虎田志工,她認為「良田應該是要種稻,而不是種出一堆豪華農舍」,以行動支持里山環境及在地農業,追求糧食自給率,就不用擔心台灣若受疫情影響進出口貿易,大家會被餓死。
石虎米產地管理經理楊世成指出,石虎米推動沒有農藥的生態村,希望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因此選在楓樹窩推動流域收復、集合式契作,但友善耕法會產生諸多農田管理問題,讓消費者來到產地,直接與農人、土地對話,產品的意義就不只是個標誌,還多了連結和認同感。
楊世成說明,稻作插秧後,可能受到蟲吃、風吹、鳥踏隨時倒塌,因此插秧後,必須再次補秧,另外,田區採無毒耕作,所以常有福壽螺、蝸牛、雜草等影響稻作生長,需做適當控制,因此會不定時招募志工幫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