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隆那書展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取消,但不少活動轉往網路持續進行,包含得獎者訪問,如今年以《小輓》獲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童書獎青年漫畫類首獎的漫畫家阿尼默,便受拉加茲獎評審之邀,在線上大談《小輓》創作歷程。
波隆那書展於台灣6日晚間釋出訪談影片,拉加茲獎評審之一瓦拉(Emilio Varrà)與阿尼默線上隔空對談,在影片最初,他首先讚美阿尼默的《小輓》非常特別,形式非傳統漫畫,也不僅限青年閱讀,接著便請阿尼默分享《小輓》敘說甚麼樣的故事,並於何時創作。
阿尼默表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小輓》中的3篇故事源自於自身經歷及一些想像出的故事,「主題都圍繞在逝去與死亡,但我不是直接描繪死亡本身,而是生者如何去看待、學習、面對死亡。」3篇故事在生命中反覆出現超過10年,每一次出現都像是種練習,讓阿尼默構思如何呈現,歷時3年才將其創作完成。
《小輓》為阿尼默去年出版的首本個人漫畫集,過去他的作品多為插畫,散見於各報副刊或書籍,曾以插畫作品〈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入選波隆那插畫展。首次創作漫畫是在2007年,收錄在《台北咖啡》中的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
瓦拉描述,在看見《小輓》時,會首先注意到美麗的圖像,在閱讀也能發現漫畫獨特的節奏、圖像分格的設計,以及全書幾近無對白的方式。阿尼默回應,圖像本身有自己的語言,像是會自己說話,希望自己作為故事與讀者間的橋樑,讓故事於每個讀者心中長出不一樣的模樣。
阿尼默回憶,過去都在白天繪製單幅創作,但逐漸的,本是晚上休閒時光所畫的漫畫,卻一點一點佔據了全天的時間,「變成另一種像地獄般的過程,雖然我講出有些負面的詞彙,但我還是覺得很幸福,有時候想說來休息一個星期好了,但過了2天又乖乖回去畫了,雖然痛苦但很幸福。」
此外,瓦拉也採訪了出版《小輓》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與副總編輯林怡君,請他們分享《小輓》幕後出版歷程,讓來自各國、今年無法參與波隆那書展的愛書人,能藉由網路分享知曉更多台灣創作。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