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近年建立博物館文物入藏審議機制,日前舉辦審議會,委員認為來自屏東的客家文物、保存近200年的「賴熊飛大刀」深具客家歷史價值,通過列入客發中心暫行分級文物,將依法向屏東縣政府提報登錄為一般古物,客發中心表示,目前古物真品在苗栗銅鑼的台灣客家文物館展出。
客發中心致力推動客家文物蒐集典藏工作,每季舉辦典藏審議委員會,聘請各類文化資產專家學者進行藏品審議,「賴熊飛大刀」為2012年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屏東縣佳冬鄉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時發現,2019年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拜訪賴家,讓賴家祠堂內保存近200年的客家文物重現鏡頭前。
大刀使用者「賴熊飛」祖籍廣東蕉嶺,來台後投靠佳冬的叔父賴開達,蔡牽之亂時出任六堆第4任大總理,協助清廷平定亂事。當年保衛家園用的大刀,子孫將它藏在豬寮內穀糠底下,才得以躲過日據時代的收繳。
賴家後代擲筊獲祖先同意,決定將「賴熊飛大刀」捐贈博物館典藏,客發中心指出,賴熊飛大刀於2019年4月入藏客發中心庫房,同年10月委託逢甲大學古物所教授李建緯研究,文獻顯示,賴熊飛兼具「武舉」和興化府右營守備「武職」雙重身分,清朝嘉慶9年起,見於各類帶有武力、軍事活動奏摺中。
目前台灣所見與武舉、守備相關之刀兵,除數量不多外,普遍是長柄刀兵,刃做偃月刀形,屬《皇朝禮器圖式》中「武科刀」形制,而「賴熊飛大刀」從形制、持拿方式或年代等方面都有明顯差異。「賴熊飛大刀」不僅特殊且稀有,更充分表現刀兵個性化,是現今台灣少見與清代武職相關的兵器文物。
客發中心表示,賴熊飛大刀因其珍貴性,不能在外展出過久,歷史文物的珍品需要送回庫房,因此待9月底複製品完成後,展場將更換為擬真複製品,促進民眾對客庄族群的認識,另外因賴熊飛大刀深具文化資產價值,將提報屏東縣政府申請登錄首件客家「一般古物」保存。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