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長陳時中(左)4日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右)同台參加「2020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式。(鄧博仁攝)
衛福部長陳時中(左)4日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右)同台參加「2020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式。(鄧博仁攝)

衛福部長陳時中4日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同台參加「2020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式。今年台灣國際人權影展主題分為「醫療人權」、「移動人權」和「轉型正義」,開幕片《帝國餘瘧》紀錄片描述非洲當地人努力推廣種植可治療瘧疾的藥草,卻因為無利可圖,遭到國際大藥廠、基金會的反對。陳時中致詞時表示,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對「醫療人權」尤其特別有感,因此來參加人權影展開幕。

陳時中解釋,在沒有醫療的時候,大家尋求醫療,維持健康,全民健保也就是架構在平等健康權的概念上。但在有平等健康權之後,接著追求進步,雖然會帶來更好的醫療,但也會帶來痛苦,例如現在看到相關治療和藥物的費用不斷往上升,不只個人、家庭負擔不起,甚至高到國家都可能負擔不起的狀況,「如何在『平等健康權』和高漲的醫療費用達到平衡,不造成社會負擔,是很深刻的議題。」

陳時中表示,醫療也會造成社會傷害,尤其是疫情期間,例如會限制大家的自由,藉由控制疫情的名義,控制很多人的自由和移動,「但這有哪些是對的還是不對的?這是我們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陳時中表示,未來有可能會面對更多疫情發生的情況,多數人都希望標示、隔離,當面對未知,就想把可怕、不想要的東西移開來,但在移開的過程中,對他們的人權會不會有所損害?「例如對於COVID-19,大家都希望趕快去檢測,把所有可能的人都標示出來、把他們移開來,我們好像就安全了。但在這之中,我們還要思考有效性,以及如何用最小的傷害去達到最高的效果。不能把人權都完全放棄掉,因為如果放棄人權,我們可能會喪失更多。」

陳時中表示,希望社會開始思考,不是單純把我不要的東西就丟在一邊,而是怎麼有人性的站在人權的角度思考問題。如何把人權融入生活、醫療,人權無所不在,就像文化無所不在。一個有好的文化底蘊的社會,才能以尊重所有人的方式來面對各式處境。

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表示,「人權跟文化這兩個字幾乎是同義詞,希望大家共同深思人權的議題,讓臺灣走向一個更公平、正義的社會」。

#人權 #醫療 #陳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