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子宮頸發炎情況的44歲林姓少婦,近半年來與丈夫行房事時總會發現陰道出血,她的丈夫為此還貼心「關機」3個月,但林婦出血情況仍陸續出現,日前就醫檢查診斷為子宮頸鱗狀上皮癌第一期下,所幸接受「新輔助化療」配合手術治療後,腫瘤幾乎消失。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女醫學中心副院長洪耀欽指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第一期下、且腫瘤大小超過4公分情況,通常採取切除子宮與骨盆腔淋巴腺摘除手術,但多數患者術後常因腫瘤過大、合併深層基質組織侵犯或骨盆腔淋巴腺轉移情況,必須進一步接受放射線治療,可能引發水腫問題。
以林姓少婦為例,洪耀欽說,她經骨盆腔檢查後,確診為子宮頸癌第一期下、腫瘤約5公分大,林婦決定先在手術前接受3次「新輔助化學治療」,之後再進行子宮及卵巢、輸卵管與淋巴腺切除手術,幸運的是,她在術前化療時情況大幅好轉,手術過程發現腫瘤幾乎消失,且未出現骨盆腔淋巴腺轉移情況,術後不需再接受放射線治療。
目前林婦恢復情況良好,與丈夫也重新恢復性生活,洪耀欽說,目前國際上的醫學共識,也針對此類患者採取同步骨盆腔放射線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的方式,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讓患者不必擔心動手術。
洪耀欽建議,30歲以上女性應該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抹片檢查結果連續3年都正常,則可每隔3年檢查一次,目前子宮頸癌零期的治癒率達百分百、前期治療預後也很好,若婦女發現陰道不正常出血情況,應立刻就醫。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