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雁現身花蓮溪出海口,且一待就是8天。(民眾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白額雁現身花蓮溪出海口,且一待就是8天。(民眾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生態觀察家與攝影師觀察拍攝記錄,花蓮溪出海口濕地白額雁有5隻。(民眾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生態觀察家與攝影師觀察拍攝記錄,花蓮溪出海口濕地白額雁有5隻。(民眾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入秋以來,伴隨東北季風來台的候鳥,陸續現身於花蓮溪出海口,鳥友驚喜發現,在台灣一直是稀有度冬雁鴨「白額雁」,竟一次現身5隻,且一待長達8天,地方賞鳥人士與愛好攝影者,清晨便守候觀察拍攝記錄,對這群來自遠方稀有嬌客感到驚喜。

白額雁在台灣是稀有度冬雁鴨,鳥友驚喜發現今年已現蹤宜蘭、高雄及墾丁等地,有民眾幸運在花蓮溪出海口發現牠的蹤跡,還一次5隻,擔任計程車司機的彭先生平時愛好鳥類攝影,一發現沙洲上滯留罕見白額雁,天天都來報到守候,雖然天空下著細雨,扛著「大砲」鏡頭鎖定在沙洲上的5隻白額雁,任何動作,都吸引攝影師按下快門拍攝紀錄。

花蓮縣野鳥學會理事長劉國棟說,白額雁在全球數量雖不算少,但台灣確實罕見,近1、2年才陸續被鳥友觀測到漸增趨勢,花蓮則分別在去年10月及今年3月各記錄到1隻,以及目前11月的5隻。

白額雁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北極海岸、大陸黑龍江、遼寧等地,在台灣屬稀有冬候鳥,每年從北方飛至台灣度冬雁鴨數量很多,體型外觀近似鵝的「雁屬」鴨種罕見,白額雁度冬區域未含台灣,只在天候轉差影響飛行,或候鳥迷途才有機會抵台。

白額雁被誤為鵝,從外觀上難分辨,白額雁俗名花斑、明斑或是大雁,以嘴巴淡紅色、靠近臉部為白色而著稱,食用植物性食物,覓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亮成群飛往陸地覓食,中午回到晚上棲息地休息喝水,秋冬季主要以水邊植物,如蘆葦、三棱草及其他植物嫩芽和根、莖,也吃農作物幼苗。

劉國棟說,花蓮溪口濕地自然生態豐富,近年在各界努力保護下,維持好的生態環境平衡,也吸引候鳥陸續進駐,期待民眾一起努力,重視濕地重要性,盡量不要干擾及汙染濕地,讓野生鳥類進來,「溪口濕地顧好,才能有較多機會看到豐富的鳥類生態。」

有民眾也幸運在花蓮溪出海口發現白額雁蹤跡,還一次5隻,吸引愛好鳥類攝影者守候捕捉畫面優姿。(民眾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有民眾也幸運在花蓮溪出海口發現白額雁蹤跡,還一次5隻,吸引愛好鳥類攝影者守候捕捉畫面優姿。(民眾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台灣 #花蓮 #候鳥 #白額雁 #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