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步入尾聲,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正在緊鑼密鼓準備新政府的交接工作,而在川普政府即將下台之前,美國印太司令部海軍少將低調訪台,美台也舉辦首次的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美國之音3日引據觀察人士指出,川普總統在對台政策上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就是改變數十年來的美中交往政策的範式,將台灣視為美國的重要夥伴,而不再是台海的麻煩製造者。
自年初民進黨籍蔡英文總統以高票贏得連任、多位美國高官公開發表祝賀蔡英文連任講話以來,美台關係在2020年快速發展,隨後台灣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出色防疫表現得到美國的讚許,華盛頓開始與台北合作推動「台灣模式」的民主抗疫,川普政府多次公開表態強力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以軍機侵擾台灣空域,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外交和經濟壓力,國會議員也提出《台灣防衛法》、《防止台灣遭侵略法》、《台灣關係加強法》等多個支持台灣的法案,美國軍艦幾乎每個月通過台灣海峽,當局也批准多項對台軍售,加強台灣自我防衛能力。
此外,衛生部長阿扎爾8月訪台,成為美國自1979年以來訪台的最高層級內閣部長,之後副國務卿柯拉克訪台,到最近的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及印太司令部情報處處長、海軍少將史達曼訪台,將雙邊關係在歲末前推到新高點,這些舉措也被視為是川普政府下台前持續強化美台關係的作為,或許可形塑拜登政府未來四年處理台灣議題的基調。
據美國之音報導,對於美台關係為何能在川普任內持續有向上發展的軌跡,「美國台灣觀測站」(US-Taiwan Watch)網站共同編輯陳方隅說,這是因為川普「改變了美國與中國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他認為這也是川普對台政策最重要的政治遺產。
陳方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由於過去四十年來美國在與中國發展關係時總是以交往政策為優先,因此與台灣的關係只能在「檯面下」低調進行,但川普政府「完完全全扭轉了過去40年來交往政策的思維」,改變了原先以為與中國交往可以促進中國自由化與民主化的想法。
他說,川普上任後與中國展開各種互動,但是從2018年中期開始,包括白宮國安會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部的《印太戰略》報告,都開始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種立場也得到美國自由派主流媒體的認同,即使拜登上台後或許做一些扭轉,但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
「在過去那樣的交往政策底下,台灣會被視為是一個麻煩製造者或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障礙,但現在大家不這麼認為了。也就是說,以前大家談台灣一定是放到中國政策底下來談,可是現在會覺得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而台灣是美國的盟友。這樣的概念其實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很有利的發展,」陳方隅說。
他說,就算拜登上台後他的團隊想要回到過去「建制派」的做法,他們也不會再認為台灣應該像過去一樣安靜、低調,或覺得台灣不重要,因為現多數人對中國的觀感都已經改變,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也和以往完全不同了。
紐約艾德菲大學政治學教授王維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提到交往政策作為一個「範式」(paradigm),在川普總統上台後有了明顯的改變。他說,「川普是美國過去8任總統中第一位採取目光清晰的現實主義(clear eye realism)政策的總統,可能有人會批評他是做生意出身的總統,什麼都是漫天叫價,就地還錢,但我覺得不是。」
王維正說,川普的許多國安、外交顧問和策士都希望對美國數十年來的對華政策做基本反思,過去幾年美國學術界和政界精英對於已行之40年的交往政策都有很大的懷疑,這一方面也涉及習近平的野心在世人眼前展開,而白宮最近發表的中國政策講話文集,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舉動。
「因為一個政策要改變之前,一定要有一個基本思想的改變,這個基本思想的改變一定是奠基在學術上所講的,一個典範的改變(paradigm shift)。我覺得川普最後對美中台最大的貢獻,他可能最後會被歸功於是促進這樣的一個典範改變的總統,」王維正說。
Paradigm shift也譯為「典範轉移」,又稱「範式轉移」或「思角轉向」,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美國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的代表作之一《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年)。這個名詞用來描述在科學範疇裡,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這種改變,後來亦應用於各種其他學科方面的巨大轉變。
王維正進一步解釋說,一個paradigm是被尊奉為幾乎像聖經般、什麼都用它來解釋的、非常具有支配性的思維,「它到破產的前一天都是paradigm,但你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現象它無法解釋。當它無法解釋的案例要比它能夠解釋的案例多很多的時候,這個paradigm就沒有用,必須要一個新的範式來更替。」
王維正認為,美中之間過去40年來的交往政策就是一個「範式」,但這個範式的改變並不是說,已經用了40年的範式今天不用,明天就會有一個完整的、一致性的範式來取代它。
「就像冷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冷戰結束的前一天我們都覺得蘇聯是非常強大的,兩極的對抗會永遠持續下去,可是蘇聯一下就解體了,我們一直都找不到新的範式來解釋國際關係。那美中台關係在這個交往政策的範式結束後,我們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或許是一段短的時間,才能營造出一個新的範式來取代過去的範式。」
在美國新舊政府交替之際,美國之音最近在史汀生中心一場有關台灣的視訊討論中問三位與會學者,川普在對台政策上留下的永久性政治遺產為何,以及對拜登將如何處理台灣議題的看法。
埃莉諾.阿爾伯特(Eleanor Albert)是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安全與衝突研究中心的政治學者。她說,川普政府最大的成就是為美台關係注入新的能量,但她不確定那些「將實質與象徵意義之間的界線攪亂」的做法是否正確,有時候政策意圖不一定與其效果相稱,不僅對美中關係造成影響,還讓美國在台灣的夥伴認為台灣是「被用來對付北京的工具」,因此拜登上台後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釐清台灣在美國的亞洲政策處於何種地位。
不過阿爾伯特也說,她不預期拜登在台灣議題上會有重大改變,例如防務關係會持續,只是做法和風格可能會有所不同,像是在軍事訓練合作前發表講話,或是售台武器的性質和數量,但那並非只是反映出美方的做法改變,也可能是台灣對防衛需求重新評估的結果。在經濟領域上,阿爾伯特認為拜登應該會延續美台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的討論。
日本東京大學跨學科信息研究所博士生陳思樺(Emily Chen)說,美國菁英界對台灣的安全防衛和民主人權有非常牢固的支持,川普政府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就是在其任內建立了讓美台交往得以持續的機制,例如軍售的常態化及支持台灣的立法,「這些機制也讓美台關係的未來發展更具可預測性」,對美台雙方都有好處。
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研究員帕米拉.甘迺迪(Pamela Kennedy)表示,美台關係最好的部分就是「過去四年來一直維持正面發展軌道」,讓彼此的交往及人民之間的交流得以深化。
不過她也認為,有時後川普政府的做法「不夠優雅」,沒有注意到微妙的細節或沒有把台灣的民主和經濟利益置於最佳地位,未來拜登政府可以做出改善,讓台灣不會認為自己是美國在印太布局的一個「小卒子」,因為台灣對美國和全世界都非常重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