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又稱為塑膠微粒,是近年來新興的健康與環保關注焦點。人類吃下多少塑膠微粒就會造成傷害,各國展開更多研究。雖然尚未建立塑膠微粒的安全容許標準,但是根據中央研究院一份針對潮間帶生物-紋藤壺為研究對象的結果顯示,紋藤壺若從幼生到成體一直食入微塑膠,則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增加三倍,而且愈小的微塑膠,毒性越強,將影響其存活和後代生存。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定義,通稱為塑膠微粒的微塑膠指的是尺寸小於5釐米,只有米粒般大的微小塑膠物質。通常是聚丙烯( PP )、PE( 聚乙烯 )、PET(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S( 聚苯乙烯 )、Nylon( 尼龍 ),而這些塑膠的用途可能是生活常見的各式塑膠容器、塑膠餐具、塑膠袋、吸管、合成纖維布料、洗面柔珠、漁網、廢輪胎。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余倖霈碩士研究發現,紋藤壺棲息於潮間帶,此區域是指在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露出的海岸,由於容易受到塑膠垃圾、廢水污染等影響,讓海洋生物面臨的生存壓力倍增。

微塑膠愈小愈毒 毒性影響後代繁衍
陳國勤表示,研究團隊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並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
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的紋藤壺,不但下一代的死亡率比對照組高三倍,研究團隊更發現,當上一代紋藤壺食入的微塑膠愈細小,如直徑1.7及6.8微米等像細菌一樣小的微粒,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
研究同時指出,由於浮游動物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微塑膠的尺寸也與浮游生物相近,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可能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糸統,回到人體,因此減塑行動已經刻不容緩。本篇論文已於今(109)年12月發表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