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每日鏡報》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發批評性文章,指責中國對外採取攻擊性言辭的「戰狼外交」,並為此特意搭配一幅佔據近半個版面巨大紅色漢字「權」字,並稱此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權力」。這個「權」的簡體漢字原應為「权」,但該報編輯因不熟悉中文,用錯了筆劃相近的「杈」字,遭到德國漢學家的批評,還遭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狂酸「對中國一無所知」,還煞有介事地指責。
據《觀察者網》報導,德國《每日鏡報》的文章用《中國的戰狼》為標題,內容並無新意,但提到了11月18日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舉行的「中國人權狀況」聽證會,聽證會上邀請一些對中共有敵意的人士參加,指責中共的民族與宗教政策,並攻擊中共的人權狀況。大陸駐德大使館則對德國人權委員會的做法發表聲明,表達德國不應干涉中國內政。
《每日鏡報》針對中國大使館的聲明大做文章,認為是中國大使館過激反應,文章還引用德國議員指責大陸外交官的舉止「具有侵略性」,認為這是中共的「戰狼外交」。該報編輯別出心裁地在報紙上用了一個極大的紅色「杈」(讀音ㄔㄚ,意為樹枝分岔處)字,還為不懂中文的讀者在字旁做了一行小字注解,稱此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權力(Macht)」。
文章刊出後遭到專家與讀者留言吐槽稱,「權」字在簡體應是「权」而非「杈」,
德國漢語教學協會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漢學教授安德里亞·古德(Andreas Guder)拿著這張圖發推文指出,這個「杈」字對應的德語詞彙是「Heugabel」,「权」字才代表「Macht」。他還表示,這可能是有人故意要整《每日鏡報》,才會發生這種悲劇性的錯誤。
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學者瑪麗娜.魯迪亞克(Marina Rudyak)還指出,單單一個「权」字也並不一定就能代表「權力」的意思,根本原因就是編輯不會中文卻硬生生地獻醜,使用前至少應該問問懂中文的人。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對此事評論時表示,德媒把「权」寫成了「杈」,遭到陸媒嘲笑。但其實「低級錯誤也不奇怪,因為的確現在就有一些人,經常明明對中國一無所知,卻煞有其事地對中國進行無中生有的指責。」她還說,為了維護中國自身的正當合法權益與尊嚴,「就做戰狼又何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