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一睹百年古典名種的風采,46歲的高泉翔從台北下鄉至桃園市新屋區種稻, 因緣際會下取得台灣稻烏尖、花螺品系的種子,浸種後發芽率奇蹟似高達50%,成功將種源留在新屋,2021年計畫在埔頂農村生活體驗園區,以無肥無農藥的方式種植近50坪的台灣稻,推廣純正台灣米的滋味。
過去就讀中興大學農藝學系的高泉翔解釋,現今廣為台灣人食用的米,為日本稻神力和龜治配種而成,又可稱做蓬來米,但種植過程中需大量肥料及農藥來維持生長,台灣本土稻種雖具生命力強又不須過多化肥,卻因不受日人喜愛,目前種子仍封存於種源庫,永不見天日。
有鑑於農業跟化工業緊密結合,育有1子的他現職雖為藥物資料分析師,但為讓孩子吃得健康,憑藉過往所學在新屋農村購地種稻,採用無毒友善耕種,打造有機循環農田,更在2017年在母校教授陳宗禮的協助下,取得烏尖,花螺等古早稻共50顆種子,開啟復育之路。
復育過程中,高泉翔將種子浸泡3天,發芽後再移到土壤中成長,種植過程中不添加化肥與農藥,歷經插秧、澆灌、抽穗等過程,總算小有收穫,目前育成的種子被他珍藏在冰箱,每年固定在30坪大的基地種植一次,確保種源穩定。
高泉翔說,古早稻具有真正台灣米的風味,且相對適合台灣的氣候土宜,在未來的改良和育種計畫中能有顯著貢獻,未來將在埔頂農村生活體驗園區持續種植,短期將以農村教育為主,宣導無毒有機的友善農法,待復育有成將推廣於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