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民眾要的是『可信、可靠、可核實的資訊』,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中國時報》前社長、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黃肇松11日在「海峽兩岸新聞交流視訊座談會」表示,公部門防疫要引媒體為助力、維護媒體健全運作,以讓民眾享有對瘟疫公開、完整的知情權,不論哪種媒體制度都是如此。
黃肇松舉例,今年2到4月義大利、西班牙2個「早期受災國」瀕臨崩潰,政府體認到沒有媒體的配合就無法封城和維持秩序,也就無法抗疫,因此兩國政府做了「對的事情」,對媒體採取不干預主義,即使再困難,兩國政府都努力維持採訪便利、採訪安全和報導自由,當時兩國媒體動輒刊出幾十頁訃聞,強烈示警民眾「待在家裡」。相較之下美、英、法、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受災大國,政府反其道而行,對重大假期像是感恩節沒有危機意識,結果節日過後美國動輒就是一天20萬人確診。
不過黃肇松也提醒,疫情要求嚴格的科學證據,這種情況下不應「超前報導」,否則容易造成恐慌。像今年7月1名泰國移工返國確診,台北疫調都還沒結果,網路媒體已經把該名移工在桃園的活動報導得一五一十,疫調根本趕不上網路流言。
「今天是所有網民生產新聞,至少是生產信息,網民生產的信息所影響的可能已經遠遠超過媒體!」中國傳媒大學新學院院長隋岩討論「網絡群體傳播的互文性」,表示當前對於某個事件,所有網民都可以變成傳播者,又彼此影響,傳播主體極端多元化,大家對事件的描述、判斷及涉及的社會各方面後果、相關事件的演繹,以及想像不到的傳播效果。就好像川普的形象現在是全世界網民在建構,有時會失控,這就是所謂「後真相時代」,真相本身反而變得不重要了。
不過隋岩也認為,當社會有突發事件,信息就有價值了,就像疫情期間做甚麼、吃甚麼,人人都想知道。十幾年前新聞學討論的「要不要第一時間報導」,這個問題又有意義了,有時惡人會先告狀造成「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怎樣用「次因效應」去消除首因效應,變成媒體的課題。
新華網副總裁劉加文倡議:兩岸媒體應該堅持真相、傳遞正能量;帶頭說真話、講事實,防止輿論激化;兩岸媒體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
《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表示疫情造成媒體跟公眾關係的變化,隋岩提到「很多新聞是網民參與出來的」,她特別有同感。但她認為其實傳統新聞媒體很守規範,沒有太大「假新聞」問題,反而是非傳統新聞媒體的「假新聞」問題比較大。
亞洲衛星電視執行董事葛樹人回應表示:「假新聞是我們這些正規媒體做出來的嗎?我想不是;假新聞是很多網紅、自媒體因為各種因素或利益而做出來的!」他認為正規媒體應該多多刊登或播出「真新聞」,否則兩岸之間三軍都還沒出動,網軍已經打得不可開交,「我認為兩岸媒體應該用愛與關懷導正這種風氣。」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