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四十周年國際論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15日同台領獎,成為全場焦點。2人所執掌的台灣晶圓雙雄為台灣晶圓代工產業強勁實力的後盾,外界對於2家半導體大廠曾經掌門人的恩怨情仇也格外關注。
曹興誠事後受訪表示,兩人之間沒有心結,是媒體作文章,會邀約張董聚聚,並稱讚台積電發展至今天規模,非常不容易,他很佩服。
1974年,由時任的行政院秘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等政府高級官員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主任潘文淵討論台灣經濟如何從出口導向型態轉型,最終決定,藉由政府的主導來發展積體電路產業,於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後來成為工研院電子所,就此發展積體電路技術,並派員海外培訓人才。
隨著良率大幅提升,加上示範工廠擴張產能資金愈發提高,工研院身為研究機構,準備開啟的第二期積體電路研究計畫,與其發生排擠效應,因此選擇將示範工廠切割出去,並在1980年成立聯華電子(聯電)。
至於工研院電子所的「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時任行政院長俞國華希望民間持股能達到51%,但台灣企業家信心缺缺,募資不順之下選擇與外資合作,最後在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 48.3%、荷蘭飛利浦公司投資 27.5%、台灣民間投資24.2%之下,1987年台積電成立。
聯電成立之初,時任工研院院長的方賢齊擔任董事長,華泰電子創辦人杜俊元擔任總經理,原工研院電子所副所長曹興誠則是擔任副總經理,並於1982年升任總座。1985年,張忠謀來台並接任中研院院長及聯電董事長,但隨著1987年台積電成立,張忠謀擔任2家公司董事長。
直至1991年,曹興誠與其他聯電董事以「競業迴避」為由,聯合要求張忠謀辭去聯電董座,也因此事,市場認為是2人競爭關係的開端。
聯電一開始走垂直整合模式(IDM),包括上游的IC設計、下游的IC封測公司,讓晶圓代工的產能利用率能維持在一定程度。但營運要兼顧所有面向,這與專做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出現明顯差異。1995 年,聯電開始轉型為純晶圓代工廠,開始台積電競爭,並與各家IC設計廠合作成立晶圓代工廠,隨後逐步拆分內部成立的IC 設計公司,避免客戶擔憂競爭關係,但隨著台積電早年專注在晶圓代工業務,加上依靠自身研發製程取得先機,讓市場認為台積電更是晶圓代工方面的王者。
據《科技新報》報導,從台積電今日規模、營運等層面來看,台積電身為晶圓代工龍頭當之無愧,但當年聯電成立時就開始發展晶圓代工,張忠謀是來台灣並在台積電成立後才開始執行,曹興誠認為他是採用晶圓代工模式的第一人。不過,從張忠謀的自傳以及事後敘述來看,他在德州儀器時期就萌生相關概念,來到台積電只是實踐這個想法。
但隨著台積電與聯電分別在2003年台積電發展出0.13 微米銅製程、28奈米製程之戰,聯電也在2018年宣布放棄12 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研發,目前就只有台積電、三星電子以及英特爾還有辦法進入先進製程,聯電則是專注在特殊製程研發,並站穩12奈米以上製程。
曹興誠宣布退休後,逐漸淡出台灣半導體產業,但仍不時在報章雜誌分享自己對整個半導體看法。張忠謀一度在2005年交棒給現任聯發科執行長、時任台積電執行長的蔡力行,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張忠謀重執兵符整頓台積電發展40奈米、28奈米製程,直到2018年才交棒給現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創立雙首長制度,2人也在張忠謀退休後面對電腦中毒、光阻劑異常事件,但隨著先進製程布局完善,2人帶領之下的台積電股價與張忠謀退休時相比,上漲超過1倍,技術上持續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以及與客戶密切合作加強業務關係。
晶圓雙雄也在如今成為支撐台灣半導體發展的重要支柱,台積電今年7月底受到英特爾宣布延遲7奈米製程研發,股價直接衝破400元關卡,迎來台股權值王少見的漲停亮燈,截至15日收盤,台積電股價來到504元,日前收盤高點甚至來到524元,市值站在13.07兆元。聯電則是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制裁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迎來轉單效應以及大陸經濟強勁復甦後的半導體龐大需求,股價從7月初的17元區間,一路上漲至日前收盤高點50.9元,創下18年來新高紀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