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一向被譽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尤其11月份業績合併營收1248.65億元,已連續18個月同比增長,成績亮麗。因此大陸專家也特地發文,討論「大陸為什麼沒有台積電?」,坦承大陸在晶片製造領域是後起者,認為大陸之所以沒有出現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因為後發的原因及市場規律,而美國的科技戰客觀上給大陸提供一個發展晶片代工企業的機會。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近期刊出一篇以《大陸為什麼沒有台積電》為題的文章,作者是大陸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項立剛在文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精細分工的世界,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把所有的產業的整條產業鏈都做下來,在一些領域有別的國家和地區比我們強,這很正常,也是經濟規律的一部分。
他說,在電子信息產業起步時,企業基本是自己做全產業鏈。隨著產業越來越成熟,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產業化分工也就愈益明顯,在這個過程中,擁有龐大市場腹地的國家和地區,就會更多向終端產業發力,因為終端市場更大,機會更多,回報更高。
項立剛分析,作為信息科技產業後起者的大陸,是選擇首先在終端產業有所作為,還是要突入高技術上游,答案很清楚,首先進入終端產業。大陸市場大,機會多,可以在終端市場有所作為,逐漸積累實力,提升技術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再向上游發展,一點點去做配件,在配件領域有所作為,再向材料等更上游發展。所以無論是國家規劃和企業行為,都不太可能把晶片製造這種上游領域作為最初就進入的方向。
然而,台積電1987年成立時獲得了台當局巨大支持,通過30多年的積累,逐漸成為世界少數幾家晶片代工企業之一。最初晶片產業普遍採用IDM模式,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於一身,這種模式投入大,風險大。後期晶片設計和代工分開的模式為晶片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讓更多沒有製造能力的企業也可以加入到晶片產業,提供更多產品。
他認為,台積電就是最早切入這個領域作為Foundry(代工廠)模式存在,擁有較大的先發優勢。因為具備先發優勢,發展戰略清楚,注重不斷地技術更新,終於獲得今天這樣的優勢地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超過美國的晶片製造企業。這樣一個高投入、高集中度的行業,具有天然壟斷的屬性,一旦占據了優勢地位,如果先發企業不犯錯誤,後進入的企業很難超過。
反觀大陸在晶片製造領域是後起者,早年政府沒有將其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大陸晶片代工的企業客戶不多、資金不足,發展速度慢。如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無論在資金、技術還是生產能力上都和台積電有較大差距,在很大程度是錯過了最佳時機。
不過,美國的科技戰客觀上給大陸提供一個發展晶片代工企業的機會。科技制裁的結果,讓整個大陸產業界明白,必須要在這些上游產業建立起防線,否則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全社會在發展戰略、政策、資金、人才上開始給予晶片產業較大投入,刺激了大陸在晶片製造領域的發展。
最後,項立剛總結,大陸之所以沒有出現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因為後發的原因及市場規律。然而市場規律同樣也會給大陸未來締造出台積電一樣的企業提供機會,因為今天無論是國家安全、產業格局還是發展機會,都到了大陸在晶片製造領域有所作為的時候。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