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人們該如何生存?旅美鋼琴家林佳靜認為,防疫之外,這時代的人類,比以往更需要音樂和藝術,可說是最好的生活調味劑,同時是心靈補藥,「但又很矛盾,疫情帶走很多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在生死面前,音樂似乎變得很其次,或許說,是一種希望吧。」
林佳靜長年定居紐約,在2020年3月疫情爆發時,紐約市封城,原本的演出行程完全停擺,她表示,「我永遠記得封城前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3月8日,在那之後,我有6個月沒出城,每次出門回家,都是戴口罩,全身酒精消毒。你很難信賴同一棟公寓的鄰居,不知道彼此的接觸史,不確定是否有感染,那是一種被關起來的感覺。」
林佳靜與夫婿,選擇在去年8月返台。長年在美國以演奏、錄音為業,並在曼尼斯音樂院教授音樂史相關課程的她,開始了隔海視訊教學的日子,「我常常在半夜起來上課,配合學生的時區分班,一班是亞洲時間,一班是歐洲時間。」
現年48歲的林佳靜,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是她的鋼琴啟蒙老師,她在小學四年級時赴維也納念書,畢業於維也納音樂院。隨後到美國琵琶第音樂院就讀,並拿到藝術家文憑,同時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德國文學學士學位。
林佳靜觀察,疫情下,許多人丟了工作、失去健康,而藝術家們為了生活,仍要保持彈性,必須改變工作模式,例如:原本的現場音樂會演出,改成線上音樂會,持續和觀眾保持連結和互動。
近期林佳靜受到華府表演藝術協會邀請,首度嘗試錄製影片和觀眾見面,除了演奏和介紹樂曲內涵之外,同時介紹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並訪問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威廉包肯,提供多元內容給觀眾。
林佳靜表示,她和美國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過去是一起巡迴演出的夥伴,有長達10多年的合作經驗,在訪談裡,她選定的主題是「練習曲」,「很多作曲家、鋼琴家,都會寫練習曲,菲利普告訴我,他寫練習曲的原因,原本是想成為一個好的鋼琴家,但越寫越受歡迎,沒想到後來成為一名作曲家。」
林佳靜表示,錄製影片是她人生中的新嘗試,對於疫情不明的未來,只能保持樂觀,做好當下能做的事。影片為線上售票節目,預計在1月29日至2月4日於華府表演藝術協會網站播出。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