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出,全台共14個機耕協會代替農民申請農機補助金後,強收10%的「樂捐」,嚴重剝奪農民的權益。對此,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第一時間出面強調「僅雲林機耕協會有收(樂捐)」,但農糧署事後卻一一發函,要求各縣市機耕協會在1月底前,退回已收取的「樂捐」,否則將撤除協會購置農機的資格,顯見各地都有「樂捐」情事,事態嚴重。
農民「阿正」(化名)被問到10%的「樂捐」時,沉默了十多秒鐘才說,「做農很辛苦,政府補助農機售價的40%,是為了讓我們有能力購買農機,提高收成效率,機耕協會卻要我們把補助款的一成捐出來,根本是從農民身上扒一層皮。」

「農家子弟看天吃飯,沒辦法耕作的時候,我就兼職做板模工、做鐵工,沒辦法,總要養家活口嘛。」身為長子的阿正,原本在台北從事機械維修,因為一生務農的父親肝、胃出狀況,他擔心父親累垮,而決定回鄉幫忙。
「農糧署一開始避重就輕,強調只有雲林收『樂捐』,結果卻發函給全國的機耕協會要求1月底退款,根本是自打嘴巴。」農民林佳新揭露,各地機耕協會從農民手中的農機補助款抽取10%作為「樂捐」後,聯合會還會從中再收取15%「行政管理費」。
「農糧署長說不是每個縣市都有收『樂捐』,那請問,這些上繳聯合會的15%經費從哪來的?」他同時感嘆,民進黨立委蘇治芬日前才協助在地的黑金剛花生於超商上架,在雲林地方農民中頗受好評,但她在這波「機耕補助之亂」中卻選擇噤聲,讓許多農民感到心寒。此外,宜蘭農民李政憲指控,宜蘭機耕協會正在醞釀「若有農民要求退款,就直接除名」的方案。

聯合會祕書長王鳳英表示,農糧署已經發函要求將「樂捐」還給農民,對於補助款退費,各縣市機耕協會有自己的運作辦法,機耕聯合會尊重各地協會程序,但1月底前一定要退費。若有機耕協會不願配合,農糧署就會介入,並取消未來申請農機補助金的資格。
農糧署則強調,當初設立農機補助金,是為了減輕農友負擔、提升農耕效率,為貫徹補助初衷,已函請各縣市機耕協會及機耕聯合會,在今年1月底前退還收取的款項;農糧署各區分署也已透過各地機耕協會,逐一通知農友,未來會持續追蹤退款情形。
更多 CTWANT 報導
(中時新聞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