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國大陸、歐盟宣布歷時7年貿易協定談判完成,預期今年下半年簽署,但在歐洲議會同意前仍不能算正式出爐。最大變數可能比想像中還早到來,歐盟龍頭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黨(CDU)今(15)、明(16)日舉行黨代表大會,將選出新任主席,贏家將參加今年大選,很可能成為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接班人,結果可能左右中德、中歐關係走向。
3名候選人分別是65歲律師梅茲(Friedrich Merz)、59歲北萊茵-西伐利亞州長拉舍特(Armin Laschet)、55歲現任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勒特根(Norbert Röttgen)。以他們政治經歷和過去發言來看,拉舍特當選可能維持現有中德關係,梅茲、勒特根很可能使中德關係倒退,尤其是鷹派的勒特根。若德國態度轉向,中歐貿易協定是否能完成充滿疑問。
以左、中、右而言,偏中間派的拉舍特屢次被傳是梅克爾最偏好人選,符合CDU傳統宗教保守主義價值。他的對華政策觀點,和其擔任德國第一大州州長有關,過去發言多半是歡迎陸企到當地投資,今年初他數次強調與北京當局是「制度性競爭」,並憂心面對疫情西方體制可能已經失敗,但也稱中國並非敵人,因此很可能延續梅克爾「以商變政」(Wandel durch Handel)策略,透過經貿往來和促使北京開放金融、市場來使中國大陸價值觀、體制更接近歐洲。
拉舍特重視能源議題,支持被美國抗議的北溪2號天然線管道復工,之前關於中美關係看法也較持平 ,可能較符合一般民眾期待。根據先前民調,77%德國人面對中美對立議題認為德國應該保持中立,應該更傾向中國僅1%,但應該更傾向美國也只有17%。這可能也是拉舍特民調29%,領先另2人的25%主要原因,不過CDU黨代表偏好和民意或許會有落差。
律師出身、2000至2002年曾任聯邦議院黨團領袖的梅茲比較偏右派,特別是反移民立場鮮明,深獲民族主義者青睞。2018年他也出馬競選主席,但當時敗給剛辭職的現任國防部長柯朗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名列第2。
梅茲2009至19年任職於為美國遊說組織大西洋橋協會主席,過去論點多半傾向認定中國是威脅,上周也曾呼籲利用美國政權轉移機會,與美共同制定對華戰略。不過,他是3人中和金融界、企業關係最深,如果德國最主要的汽車、化學商都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梅茲比較可能採取對北京政冷經熱分離策略,維繫商業利益同時強化德國自身國防、資訊安全。
勒特根是3人中最偏左,在聯邦政府環境保護、能源相關部門都有任職經歷,而且非常關注人權議題,曾多次批評北京當局,也是3人中最常發表涉華評論者,例如曾經說過要中國為香港問題付出最大程度聲譽代價。
去年勒特根曾數度呼籲禁用華為5G,並主張嚴審陸企進入歐洲市場、中德科技合作研發等領域,因此陸媒一般預料他若勝出,中德間不論政治、經濟關係都會大幅倒退。不過勒特根與其說是反中,毋寧說是強調歐洲自主,比方禁用華為同時他希望用歐洲廠商來代替。他也曾表明歐洲對華政策應該基於現實主義,而非敵意,反對在南海、東海這些無涉歐洲利益的問題上,過度倒向美日聯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