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指出,2024年印度將超越中國大陸,成人口最大國,屆時能否複製中國經濟崛起之路?日本媒體指出,印度在與大陸對立背景下,未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設定提振本土產業的自主道路,但若產業無法發展,特別是無法解決龐大勞動人口就業問題,只會變成貧困大國。

印度在疫情、經濟方面都遭遇了如噩夢般的1年,繼盟友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2個確診病例破千萬國家,經濟也陷衰退,國際組織或機構預估衰退幅度是9~11%,該國中央銀行較樂觀,預測是衰退7.5%。日媒指出,更糟的情況是,不知何時能復甦。

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基於人口成長、中產階層將隨之崛起的假設,認定印度內需會進一步擴大,因此想由本地企業以內需為主,累積足夠產品研發能力和價格競爭力後,再向海外出口,而同樣人口眾多的非洲可以做為RCEP的出口替代地。

先不論非洲的購買力以及與中國的深厚關係,以印度內需市場來支撐本國製造業的前提是經濟持續高成長。2014至17年印度實現了每年7%至8%高成長,但事實上在去年第2季駭人聽聞的經濟萎縮23.9%之前,從2017年第4季開始印度已經連10季增速下滑。

日媒認為,若無法持續高成長,成為人口第一大國只會反過來拖累印度經濟。據民間統計數據,去年12月印度失業率達9%,個人消費也陷入停滯。世界銀行之前就指出,2025年前印度15歲以上勞動人口會以每個月130萬人左右速度增加,而每年至少要新增800萬個工作崗位才能讓就業形勢趨於穩定,如果無法達成條件,印度可能困於「無就業的低成長」。

2019年印度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約2000美元,不到全世界中產階級逾5500美元標準4成。有印度媒體稱,不參與RCEP,要強化本土產業第1步就是吸引外資,但印度在土地、勞動法規上有著錯綜複雜的限制,特別是各邦與聯邦法令可能還有矛盾之處,而金融體制紊亂、民族主義市場特性,以及缺乏完備的基礎建設等,都是硬傷。日媒認為,改善經營環境恐怕會是優先課題。

#印度 #聯合國 #世界銀行 #中國 #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