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全球車片晶片荒,造成許多汽車大廠被迫暫時停產,如果這種效應擴大到其他產業,則可能對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外媒表示,過去只是半導體供應鏈的問題導致晶片供應短缺,現在則是由於半導體市場高度整合,產業面臨高性能晶片製造模式的轉變,使得晶片供應不及,並分析2大高階晶片生產公司台積電及三星電子,面臨最大問題為地緣政治風險,美國政府則擔心高階晶片製造問題。
西班牙《Cinco Días》專欄日前一篇文章指出,一些汽車製造商已宣布,因車用關鍵電子晶片缺貨而暫時停產汽車。但因為半導體電子晶片及軟體應用到各種不同產品中,如果這種效應擴大到其他產業,則可能對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可是截至目前為止,談論的只是問題的現象,而不是原因。半導體產業原本具可持續及周期特性,過去只是半導體供應鏈的問題導致晶片供應短缺,現在則是由於半導體市場高度整合,產業面臨高性能晶片製造模式的轉變,使得晶片供應不及。
半導體產業有兩個特別現象需要強調﹕一個是許多半導體業者已停止生產(無晶圓廠,fabless),而將晶片的生產製造外包給第三方,即其他半導體代工廠,例如 輝達(Nvidea)、AMD 及高通等公司。另一個是半導體業以外的業者出現,成為晶片設計公司,例如Google及Amazon,這些公司也是無晶圓廠,產品也由半導體代工廠生產製造的。這種轉變富有重大意義及成效,以Amazon及Google為例,他們是全球雲端應用的領導業者,因為其具備的智慧財產權優勢,更能因應市場需求,設計出所需的最佳晶片。
全球宏觀趨勢包含物聯網(IOT)、5G 及雲端等,推動半導體產業高速發展更小尺寸及更節能的產品。但是由於摩爾定律的衰落,意味著每次晶片製程進展到更小,都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大大增加了半導體工廠的資本支出,並需更多的專業知識及技術。半導體製程與每個晶圓的表面密度有關,蘋果最新的iPhone12就是運用5奈米技術生產,CPU為A14 Bionic,電晶體數量高達118億個,而目前最先進的製程為5奈米。
至於無晶圓廠,即晶片設計公司一旦完成晶片設計後,必須找尋半導體代工廠來生產。而提到高性能的半導體製造廠,則只有台積電及三星電子;英特爾則為全球銷售量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按銷量計算),偶爾也會被提到。英特爾擅長垂直整合,但近來製程已落後台積電及三星電子,最近僅開始投產7奈米製程。英特爾與台積電及三星電子2家半導體工廠製程技術,雖然僅有2奈米差距,但就產品性能而言,已落後了2年。
然而,台積電最近已斥資190億美元建立了3奈米工廠,預計今年可開始量產(2011年,一家工廠耗資約35億美元),顯而易見,已出現了高度的市場進入障礙。此外,預計2021年對晶片市場的需求將增加,台積電除了投資下個世代的製造外,也將擴大現有產能設施。
如果想投資最新世代的半導體製造的話,似乎台積電是較好的選擇。也許有部分人會選擇三星電子,但考慮到南韓企業集團產品多元化,投資可能會被分散,因為三星電子專注記憶體領域,台積電則專注於微處理器,以中長期而言,台積電的發展將會更好。而2大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地緣政治風險,台積電主要的工廠均集中在台灣,而台灣則被大陸宣稱為自己的領土;三星電子也必須面臨鄰國北韓的風險。此外,二者同樣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
從戰略角度來看,美國政府擔心國內高階晶片製造的問題,認為在美國安全、軍事及商業策略上,均屬優先順序。美國知導大陸軟體、通訊及人工智慧等領域均遙遙領先,但半導體製造則明顯落後(可能長達10年),為了縮短距離,大陸政府承諾將於2025年前,投資產業1兆4,000億美元。而可能是來自美國客戶的壓力,台積電和三星電子均考慮將其製造工廠更多元化。台積電將於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設廠,而三星則擴大德州廠的製造產能。
目前台積電為台灣及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公司,依據一些金融業者的研究,目前市場似乎高估了台積電股票價值。然而,台積電為半導體產業寡占業者,如果中期持有的話,利潤將會更好。台積電股價在一年內上漲了122%,而S&P500指數一年僅上漲14%,Stoxx 50下跌5%,台積電憑藉在半導體供應鏈的獨特優勢,蘋果必定會保持審慎的態度,A14處理器仍將會交由台積電來生產製造。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