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縣內有2處國家級重要濕地,肩負維持生態系統穩定運轉的使命,縣府建設處為使民眾了解濕地重要性,日前分別在花蓮溪出海口及光復鄉馬太鞍濕地辦理系列講座及走讀小旅行,親切活潑易懂的課程,吸引近百位民眾參與。
花蓮溪出海口是洄游魚類連結陸地與海洋的重要臍帶,亦是在地漁民捕撈鰻苗的地方。花蓮縣府邀請台灣大學漁科所所長、財團法人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韓玉山,辦理2場次小旅行活動,帶領民眾至溪口,實地分享鰻魚研究的點滴與鰻苗捕撈的歷史。
民眾在韓玉山帶領下,在花蓮溪與太平洋交會處,看見黑尾鷗、東方環頸鴴、小白鷺、岩鷺等鳥類,盡情享用來自海洋的魚苗外,亦看到來自海岸山脈的火成岩與中央山脈的變質岩,演譯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角力的結果。
花蓮縣府於馬太鞍濕地辦理台灣火刺木復育工作坊,由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及講師陳欣一,分享由棲地與生物多樣性角度考量生態植栽,了解如何在景觀與植物生態功能中取得平衡。
蔡智豪指出,台灣火刺木的復育首在找到原生母株,先扦插方式擴大族群量,取得足夠數量後採果播種發芽;臺灣火刺木阿美族名Alemet也是馬太鞍部落最年輕的年齡階層名,代表串連生態與文化的復育已然開始。
此外,縣府亦在馬太鞍濕地辦理「找回記憶中的魚工作坊」,介紹當地建立良好環境復育本土魚類的條件,講解「生產者總量>初級消費者>頂級消費者」金字塔型結構下,本土魚類如何抑制外來魚類,達成生態新平衡。
花蓮縣府表示,花蓮有許多豐富的生態與原住民文化,濕地更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場域,期盼能透過推動自然小旅行及復育原生種,讓民眾了解生態保育重要性。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