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走過幾個關鍵的里程碑,而台灣的下一個價值鏈在哪裡?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台灣今年成為人均所得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這也預告台灣的產業價值鏈將出現重大變化,未來將尋找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像半導體產業領航,在被動元件、矽晶圓等都進入前段班,而這次鴻海MIH在平台經濟上尋找新角色,值得拭目以待!
謝金河昨在臉書發文指出,行政院主計處上修台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從3.83%拉升至4.64%,這也正式宣告台灣在今年成為人均所得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這也預告台灣的產業價值鏈也將出現重大變化。
他表示,台灣經濟發展走過幾個關鍵的里程碑,一個是1976年首度超過1000美元。那個時候,他是高三的學生,台灣的主力產業在創造出口替代的加工出口,也就是客廳即工廠的時代。那個時候,一個村莊有電視的,沒有幾戶人家,很多小朋友擠到有錢大戶人家的客廳看電視,高雄加工出口區女工騎腳踏車上班的景象,大家都有印象。
到了1992年,台灣人均所得超過1萬美元。台灣走過資產膨脹的時代,經濟進入泡沫調整,這個時候懂得離開台灣,在中國找到出路的台商奮起,寶成、正新、康師傅、旺旺都成為贏家,郭董的鴻海是代表作。
謝金河更進一步提到,進入2011年,也就是民國100年,台灣進入均所得2萬美元的國度,台灣一度陷入信心危機,很多人拿台灣比中國,台灣樣樣都不如,不過面對中國崛起,台灣產業重新尋找焦距。
他分析,這段期間,美國的創新,日本的品質,台灣的成本是主要架構,後來台灣的成本變成中國的成本,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台灣往上變成「日本品質」,台灣的可信賴度成為台灣經濟發展新的里程碑,尤其在美中角力下,台灣的Trust元素成為產業發展重要著力點,這幾年,中國製造產品,全球都有疑慮,台灣重新找到定位,也以最快速度成為人均所得達到3萬美元的國度。
謝金河強調,接下來,台灣必須尋找新的產業拼圖,這次鴻海提出的MIH,這是在EV時代很重要的平台經濟的概念,台灣走過加工出口,到代工的時代,下一個是驅動創新的新時代,尋找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在全球產業競賽走向前段班,像台灣在半導體產業領航,在被動元件、矽晶圓等都進入前段班,這次鴻海在平台經濟上尋找新角色,值得拭目以待!
(中時新聞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