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長林智堅、水利署長賴建信與科管局副局長傅金門,11日前往新竹科學園區,邀集園區公會及廠商,討論新竹地區未來水資源規畫與抗旱應對。目前中央地方合作已完成讓20萬噸北水南調進入新竹,成為本次抗旱最重要的救援管線,呼籲透過政府找水、廠商節水、民眾省水3個努力,一起共渡難關。
台灣面臨57年來沒有颱風帶來水量,水情相當吃緊,林智堅表示,竹科是台灣經濟命脈、台灣半導體重鎮,用水用電相當重要,因此市府和科管局、水利署,邀請企業一起,希望藉由直接聆聽、會中溝通,共同抗旱。
林智堅認為抗旱和防疫一樣,需要中央和地方攜手,尤其整個抗旱工作水利署超前部署,最重要的工程就是桃竹備援管線,今年開始1日提供超過20萬噸水到大新竹區。林智堅特別感謝桃園市長鄭文燦和新竹縣長楊文科,因為桃竹備援管線經過路權開挖,需要地方政府協力,相當感謝他們的協助。
此外,水利署也在竹市客雅水資中心增設RO淨水設備,讓產業用水沒有問題。政府「上天、下海」想盡辦法找水,林智堅也要呼籲民眾節水,從3個努力著手,市府努力找水、業者努力節水、民眾努力省水。
賴建信則表示,年初跟新竹市府一起規劃抗旱應變計畫,除了抗旱水井、相關備援抗旱等都已演練,在水情的關鍵時刻,讓各位廠商生產不中斷,也希望透過座談會了解各方意見,一起構想,並為大家說明、讓大家安心。
傅金門指出,園區用水是總量管制,20年前就成立節水團,去年營業額10%用水量卻下降,可見節水有效,水情長期規畫才是根本之道。
工務處表示,竹市與中央攜手,有5大開源方案,第一「北水南調」,在今年2月初完成工程,1日可提供大新竹20萬噸水源。第二「向天造雨」,在寶二水庫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第三「向海借水」,在南寮設置緊急海淡設施,完成後每天可供水1.3萬噸。
第四「循環利用」,水利署在客雅水資源回收中心設置「RO級移動式淨水設備」,2月起每天供1500噸再生水,可作工業冷卻水,也已有多家園區登記利用。第五設置「抗旱井」,大新竹共有17口抗旱水井,16口在竹市、1口在竹縣,每天可供水3.2萬噸。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