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節將屆,國民黨召開「生不如死!台灣新生兒人數創史上最低僅16.52萬」記者會,文傳會主委王育敏指出,我國2020年總生育率下逼0.99,新生兒人數創下歷史新低,邁入「生不如死」的總人口負成長時代,痛批蔡總統不重視少子化問題,2020年提的5000元育兒津貼等政策淪選舉口號,過去衛福部長林奏延曾設立少子化辦公室,現任部長陳時中上任後卻停擺至今,雖改以行政院溝通平台取代,卻沒發揮任何功能,造成台灣今日危機。
對於出生率屢創新低,有人歸究於生活經濟壓力。行政院前政務委員、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認為,經濟雖是出生率的必要條件,但並非主因,觀念與生活型態更是必要條件。經濟問題向來存在,尤其50 年、70年前經濟壓力更大,出生率仍比現在高許多,因為過去對生育下一代看得比負擔更重要,所以願意生孩子,現代人卻認為負擔大於希望,加上非主流婚姻等因素,所以「加碼不見得有效,觀念很重要」,出生率若掉到1以下,經濟加碼效果就非常有限。
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也說,所謂經濟壓力真的只是「說法」,調查訪問女性結果顯示,經濟考量往往排第三到五之間,第一個理由都是配偶的態度,近九成女性想生小孩,但通常不敢一個人生養,因為怕丈夫不太負責任會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第二個理由是同儕氛圍,通常公司若鼓勵生育,女職員生育率就會提高,反之會減少。
馮燕說,不生小孩還有一個隱因,就是社會安全。例如韓國,只要北朝鮮射飛彈,當年韓國出生率就下降;若朝鮮半島情勢穩定,安全性一提高,韓國的出生率就會提高。在台灣沒人敢說出生率下降是因為兩岸安全,蔡政府的兩岸關係態度明顯有備戰氛圍,雖然社會學家不願往那個方向歸因,但她確實聽到年輕人提到,兩岸如果開戰「為何還要讓孩子來受罪」、「萬一開戰,還得帶著孩子逃難」。
王育敏也指出,去年新生兒人數創史上新低,與總統的態度有很大關係。馬政府時期新生兒曾跌到16.6萬的低點,馬英九視為國安危機,推許多政策拉抬才回升到23萬;反觀蔡總統就任後卻逐年下降,很少提醒少子化危機或鼓勵生育政策,2020選舉時蔡英文提出發放5000元津貼,不料竟是分期付款,今年8月才要調到3500元,明年8月才要調到5000元,難道要當成2022年選舉的加菜金?
薛承泰預測,台灣今年的新生兒人口數可能會跌破15萬人,少子化危機已經呈現,依此趨勢,2000年台灣老年人口僅佔8.6%,目前佔 16%,估計到了2040年老年人佔比恐將超過30%。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