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再生醫學聯盟(ARM)的統計,2020年前三季全球再生醫學(包括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組織工程等)獲得的資金挹注(包括新創、收購、IPO等)共159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115%,更超越2018年全年締造的135億美元新高紀錄。
同時,再生醫學的相關臨床試驗亦如火如荼進行中,截至2020年第三季末,全球進行中的再生醫學臨床試驗共有1,109項,其中細胞免疫腫瘤學(492項)、基因治療(373項)、細胞治療(202項)與組織治療(42項),適應症涵蓋多種癌症、罕見疾病、遺傳性疾病等,顯見再生醫學前景備受關注與期待。
黑木投資合夥人羅敏菁指出,全球細胞治療市場的競爭越趨激烈,台灣在「特管法」的精神下,產業鏈逐漸成形,惟在細胞的基因治療領域較弱,例如台灣欠缺植入基因以提高免疫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的Car-T技術。不過「特管法」的開放和獨立且可被管理的細胞工廠概念,讓細胞產品以類似藥品GMP式的管理,使台灣細胞產品的製造品質能被主管機關審查和改進,並取得醫生和病患信任,只要能累積更多的治療案例,台灣的細胞醫療便可吸引國際病患,形成台灣的利基。
羅敏菁表示,目前的細胞療法普遍受制於便利性及等待製備時間仍長,因此業者對適應症的選取應專注在「藥物療法無效者」或「無法單靠藥物治療者」,贏面較大,例如中風之神經修復,皮膚移植修復等。至於在癌症細胞治療方面,建議朝有效提升免疫細胞辨識癌細胞的能力,並延長免疫細胞的壽命等未來利率做切入,才有國際突破的機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