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黨主席、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日前拋出改路名「去中化」議題,引發外界關注。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指出,他從三個層面看待此事:柯亟欲甩開「兩岸一家親」的紅帽子、路名全改成本過高、「去中化」不見得是政治正確,總結認為,這只是柯欲甩開紅帽子的議題操作,實際上僅是「做做樣子」。
羅智強昨日(27)接受香港媒體《中評社》訪問表示,他會從三個層面去看柯文哲的改路名議題:第一,柯自從被抹紅後壓力一直很大,光是一句「兩岸一家親」,就被戴了多頂紅帽子,導致很多早期「柯粉」對柯並不諒解,故柯想藉改路名議題重新調整自己的光譜,看能否洗刷「親中」、「中共同路人」的指控。
第二,有網友在地圖上找到一條改名成本可能最低的路——「常德街」,但若柯文哲只改這條路,那就代表他也只是在「做做樣子」;因為若真的要全面去中化,台北市共有190條路要改,除了行政成本外,還牽動到所有人的用路習慣、商家、商店位置更改等,所涉及的成本非常龐大,顯然台北市政府也不認為要承擔這個成本,所以看來僅為議題操作。
第三,從「去中化」的本質來看,這三個字真的是現在的政治正確嗎?羅智強稱,他認為為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不是對立的,從台灣文化的視野、角度來看,台灣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其實融合了日據之前包含原住民文化、唐山遷台,也就是大陸第一代移民文化、客家人文化,也包括日本殖民文化,以及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中華民國文化。羅直言,「去中化」有如把自己的骨頭、血液抽取出來一樣,若要貫徹執行這三個字,難道要把語言文字都去掉嗎?
總結以上三點,羅智強認為柯文哲拋出「改路名去中化」議題,政治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羅也建議柯,應要對自己更有信心,做人也要「言所當言,行所當行」,意識形態沒有絕對的對錯,硬要把台灣文化弄成中華文化的對立面,不如以更包容的角度去看待,因為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其實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早就融為一體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