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昨(20)日證實,全美新增新冠病例中,Delta變種病毒已佔83%;同一天,一份研究顯示,1劑嬌生疫苗對抗Delta恐不夠力,專家建議要追打第2劑,可以追打嬌生疫苗或是輝瑞/BNT、莫德納等mRNA疫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CDC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昨日在參議院的聽證會上證實,全美新增新冠確診病例中,Delta變種病毒已佔了83%,這個數字引人關注,因為CDC於7月初公布的數據才顯示,Delta病毒佔新增病例中的51.7%,換句話說,在短短近3周內,美國感染Delta的人數已進一步成長30%。
瓦倫斯基指出,在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地區,感染Delta的比例甚至更高,她上周才警告,新冠肺炎將成為「未接種疫苗族群的流行病」。
《紐約時報》的數據顯示,過去7天美國平均每日新增確診數為3.5萬人,較一個月前成長了3倍,不過整體而言仍較今年初單日增25萬確診來得低。
同一天,紐約大學葛羅斯曼醫學院(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團隊也在醫學期刊預印本網站bioRxiv刊登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主要比較1劑嬌生疫苗與2劑BNT疫苗及莫德納疫苗對抗Delta及秘魯Lambda變種病毒的保護效力。
研究人員採檢了17名接種2劑BNT及莫德納疫苗的受試者及10名接種1劑嬌生疫苗的受試者的血液樣本,比較mRNA疫苗及採用腺病毒載體技術的嬌生疫苗針對變種病毒所誘發的中和抗體效價(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
結果顯示2劑BNT或莫德納疫苗對變種病毒展現了適度的中和抗性,中和抗體效價平均下降3倍,1劑嬌生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則降低5至7倍,研究指出,這提高了嬌生疫苗面對變種病毒時,保護效力下降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也指出,近期其他研究顯示,讓接種1劑AZ疫苗的民眾混打BNT疫苗會產生較高的中和抗體效價,因此建議讓接種嬌生疫苗的民眾也可以追打第2劑嬌生疫苗,或是BNT、莫德納等mRNA疫苗。
主導這項研究的紐約大學葛羅斯曼醫學院病毒學者藍道(Nathaniel Landau)表示,「我們想傳遞的訊息不是人們不該打嬌生疫苗,我們是希望未來接種嬌生疫苗的人可以補打另一劑嬌生疫苗或BNT、莫德納疫苗。」
紐約大學的這份研究與嬌生公司本月稍早自己發布的小型研究成果有所出入,嬌生的研究指出,接種1劑後8個月仍能有效對抗變種病毒。
《紐約時報》指出,新研究尚未經過同儕審查,但是結果與先前AZ疫苗的研究結果一致,先前英國政府的研究顯示,接種1劑AZ疫苗避免感染Delta後出現症狀的保護效力下降至33%。AZ與嬌生疫苗都是採用腺病毒載體技術。
針對紐約大學的研究,嬌生回應該份研究並未說明免疫保護的全貌。
目前全美約有1300萬人接種嬌生疫苗。《紐約時報》指出,這份研究是在實驗室針對血液樣本進行,或許無法反映疫苗在真實世界的表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