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以來,強降雨讓河南103個縣(市、區)877個鄉鎮300.4萬人受災,33人亡故,其中12人在地鐵離世。黃河中下游交界的鄭州,成為舉世焦點,為了防氾治洪,鄭州已投入5年534億元(人民薪,下同,約合新台幣2296億元)打造「海綿城市」,全球媒體都理解是3天下了一年的極端雨量成災,但連BBC也忍不住質疑,是否「海綿城市」失效了?
大陸紅星新聞報導,中國水科院高級工程師萬金紅說:「當地自17日出現降水後,18日開始大暴雨並持續到19日,這段時間,城市防洪排澇工程系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海綿城市建設的效果也毋庸置疑。」但隨著降雨時段延長、降水強度增大,城市雨洪排澇系統、海綿系統逐步趨近功能飽和,甚至超負荷運轉。「這次降雨是超過設防標準的事件,『海綿』也不是萬能。」
萬金紅解釋,海綿城市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滲水、蓄水、淨水、滯水,必要時還可將蓄存的水「釋放」加以利用。海綿城市與城市水利工程聯合運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降低城市雨澇影響,尤其是對大陸北方城市而言,既防治內澇又美化環境。
曾在多地自然資源和規畫局任職、西南石油大學土測院副教授王鉞稱,城市解決內澇主要方式是管道排水,但容積有限且流速慢,遇到大暴雨天氣,很容易返流,這是很多城市海綿化建設的重要理由。建設海綿城市,確切地叫「低影響度開發」,也就是盡量保留自然水道和下滲,降低硬表面比率。「海綿」這個詞很形象,遇到雨水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水儲水,不讓水流走太多,盡量用自然的方法解決水流問題,比如建設生態河湖等。
萬金紅認為,19日之前,鄭州海綿城市建設效果毋庸置疑。但隨著降雨時段延長、降水強度增大,城市雨洪排澇系統、海綿系統逐步趨近功能飽和,甚至超負荷運轉,城市內澇一觸即發。按照總體規畫,水安全方面,鄭州城區及周邊河道防洪保護標準部分採50年頻率,但部分河道排澇標準僅5年頻率。不過,這次降雨是超過設防標準事件,「海綿」也不是萬能。
王鉞表示,「海綿」無法抵抗極端惡劣天氣,畢竟可吸納的水量有限,具體的數值要綜合考慮來水、去水以及管網能力,但這場強降雨確實遠超出了承受範圍,這種方法本身主要用於局部解決問題,城市中也不是每塊區域都能海綿化。
資料顯示,2020年鄭州主城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2.5%。
萬金紅認為,省會城市排澇工程一般十分健全,鄭州出現內澇,最主要問題是降水時間過長與暫態雨量太強。但可能還存在一些細節問題。像是新老城區的城市豎向設計,可能無法直接銜接,一些低窪地段公共設施,如地下通道、地鐵入口、地下商場入口等,在工程豎向設計時,沒有全面考慮到長時間特大暴雨積水內澇因素。不只鄭州,很多城市都面臨此類問題。
王鉞指出,河南地處黃淮北平原,存在「過於平坦不好排水」問題。加上大量使用地下空間,不能完全保證自然化,就容易阻斷「海綿」的垂直流動。還是要讓水流動起來。
萬金紅說,預報預警是最重要的手段。比如地鐵,降雨頭一天地鐵口已產生積水,如果及時預警回應,損失就不會這麼大。
萬金紅認為,大暴雨事件避險之道,一是借鏡北京做法,提前放學、上下班、地下商城做好前期防範預案;另一是氣象部門預警後,很有必要在低窪等風險地段,提前布置抽水機等應急搶險設備。
萬金紅建議,未來極端氣候機率會越來越大,所有大都市都要制定應對重特大洪澇事件的防汛預案體系。來應對這些「黑天鵝」事件。很典型正面例子是海南省防颱經驗,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重創海口,省府應對經驗及時修訂防颱預案,後來海鷗颱風過境損失就小得多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