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日益嚴重,桃園區農業改良場3日指出,因應2021年水情不佳停灌,北部首次進行大面積春作大豆栽培約50公頃,並將農田寬畦自50公分拓寬至150公分以利保水功能,農改場強調,7月中收穫量相較過去傳統模式提升約3成,成果顯著。

近年氣候變遷狀況明顯,2021年出國內更適逢乾旱水情不佳,桃園區農改場3日指出,因適逢乾旱,部分地區停灌,為提供農民農田休耕外的耕作選擇,今年北部首次進行大面積約50公頃春作大豆調整耕作模式的測試及示範,農改場指出,栽培品種為環境適應性佳的高雄選10號黃豆,7月已完成機械收穫。

在田間設計安排上,為更有效種植春作大豆,農改會指出,桃園市新屋區農田在過去傳統上多以50公分的窄畦模式種植,以增加田間的排水,但2021年春作考量氣候乾旱且部分區域停灌,農改會嘗試調整農田改為保水性較好的寬150公分寬畦模式栽培,以比較2模式栽培的差異。

關於北部首次春作大豆栽培的策是,農改場指出,2月25日於桃園市新屋區播種後,已於7月15日收穫,在栽培過程無灌溉的情況下,每公頃產量自過去的830公斤提高至1100公斤,產量提升約3成2,農改會表示,顯見在乾旱環境下,以寬畦模式栽培確可提高產量,且停灌時期轉作春作大豆確有可行性。

農改會也補充,過去北部地區春作因氣候較潮濕,耐旱但不耐濕的大豆難以種植,但近年氣候變遷狀況明顯,才於今年首度嘗試以環境適應性佳、耐旱且具市場需求的高雄選10號黃豆進行大規模春作栽培,農改會指出,經過這次測試成果顯著,許多農民表示未來如遇停灌有意願進行大豆春作的栽培。

#春作 #乾旱 #栽培 #停灌 #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