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台灣兒少受虐人數高達1.2萬多名,創近年新高,而通報來源了解來自教育體系通報佔整體4成,但數據顯示歷年6歲以下學齡前受害者約佔2成多。家扶基金會觀察發現,遭受不當對待之兒少容易出現自卑、退縮、經常性焦慮、抗壓低、罪惡感等狀況,身體的傷口可能會痊癒,但心裡傷痕能否復原將是漫漫長路。

據統計指出,去年兒童少年保護受虐類型以「身體虐待」佔25.16%居首位,「性虐待」15.62%則佔第二。在兒少受虐案件中,屬「(養)父母」施虐即近半數,意謂施虐者多數為孩子實際生活上的照顧者;如再加上受虐者屬「學齡前」兒少約2成的比例,這些孩子主要活動範圍與接觸者皆以「家內」為主,本無自我保護能力且在「家外」的第三方監督力量較難觸及,保護網相對薄弱下,照顧者即是施虐者,孩子受虐狀況將更難被察覺。

如年幼的小芽(化名)患有罕見疾病,常無意間撞倒東西、打翻水杯,連撕貼膠帶都難如登天。家人缺乏耐心照顧,更慣以打罵方式教導,小芽身體有明顯傷痕、內心退縮害怕,接受多次心理創傷復原治療後,才慢慢打開心房。某天,小芽花了好多時間,做了一個漂亮鞭炮要送給曾經一聽名字就讓他全身顫抖的爸爸,無聲地表達了對家的渴望。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有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受虐 #照顧者 #兒少 #身體 #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