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一長假過後,各地限電限產情況有所緩解。同時,不少企業趁這波電價調漲之際,順勢將產品出廠價格也跟著調漲,不過整體而言,因大陸製造業尤其中下游市場競爭仍然激烈,因應這波電價改革而將產品售價調漲的幅度也相當有限,據了解,頂多調漲「低個位數」百分點就差不多了。
東莞台商表示,十一長假過後,東莞限電限產情況有所改善,每周「做5停2」,與9月一度「做2停5」相差甚多。不過,據昆山台商指出,當地限電限產在十一假期過後仍然嚴重。整體來說,大陸限電限產情況在十月中旬啟動電價改革後,已有緩解跡象。
限電後大家產能都降一點,市場有比較缺一點,大家會有調價的空間,也不敢一次調太多,因為同行會比較,調太多的話,生意一下就沒有了。
上述東莞台商表示,以一般製造業來講,電價占成本比重不會很高,通常一成都不到,原物料占成本比重最高,達成5、6成之多,以電價上漲為名將產品售價上調1%、2%就差不多,下游也多可以接受,若因原料調漲產品售價,幅度就有可能達5%、10%之多,但也可能因市場競爭激烈,無法轉嫁成本。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赴廣東視察發電廠時表示,電價如果太高,下游企業會受不了,將會研究減稅費的辦法,讓企業撐住。有台商表示,雖然講要減稅降費,但不會馬上去作,要讓一些小廠撐不下去。台商認為,大陸這波對於一些高耗能的產能將進行淘汰,至少2-3個月才會顯現出來,「市場洗過一次牌,後面才會更好一點!」
而大陸限電進一步凸顯企業漲價與民生物價間的關係,也側面反映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年增率「剪刀差」擴大,出現「類停滯性通膨」風險。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大陸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觀察,企業漲價成本有可能會逐步轉嫁到末端的消費者物價。
王國臣分析,大陸官方在物價與企業成本的兩難抉擇之下,仍會優先保民生、保CPI,抑制物價並推動CPI有限度地溫和上漲,畢竟面對明年「二十大」將近,民生民怨是很大的問題。至於企業成本方面,則可以透過財政、貨幣政策來紓困補PPI的壓力。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