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環球網21日報導,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19日通過「2021年南海和東海制裁法案」,聲稱將對參與北京積極推動在南海和東海領土權利主張的中國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具體措施包括凍結其在美國的財產,不得入境美國或吊銷現有簽證等。該法案需待美國聯邦參議院、眾議院通過後由總統簽字才能成為法律正式生效。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表示,這部法案肯定是一部「惡法」,它會慫恿一些周邊國家與中國抗衡,如果通過,中美關係緊張程度也會加劇。

信強指出,美國議員每年提出很多法案,有一些純粹為了「博眼球」,最終能成為法律的很少,大多都「化為泡沫」。這部法案成為法律還有一段路要走。即便真的成為法律,美國未必能落實相關條款,或者其採取的措施未必能產生效果,對於中國的實際影響不大。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該法案的發起人為一貫反華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歐和民主黨籍參議員卡丁。兩人於今年5月17日在參議院推出這項法案。該法案在外委會通過後,魯比歐發表的聲明表明:「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面臨中國的威脅」,「美國需要更多的工具來對抗北京」。他敦促參議院全體迅速通過這項立法。報導稱,在黨派對立嚴重的美國國會兩院,兩黨議員在對中國政府採取強硬立場方面有普遍的共識。

信強稱,川普執政時期已有類似舉措,如制裁所謂「幫助中國開展南海島礁建設的中國企業」,美國議員這次試圖將類似制裁措施法律化。在南海爭議島礁問題上,美國最近幾年否認中國的主張、「拉偏架」,其背後的真實目的是利用這些爭議試圖遏制中國,實現其地緣戰略。

信強強調,近年來,一些針對中國的「制裁法案」最終獲得總統簽字。但這種情況在川普時期相對集中。雖然不排除拜登簽署該法案的可能性,但整體上看,拜登政府的對華態度有所變化,「但還需要觀望一段時日」。

北京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錢峰指出,美國部分反華政客的這一瘋狂舉動,顯然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對於這些反華政客而言,離開中國話題,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怎麼開展政治活動。可以說,他們是「吃定了反華這碗飯」。在這背後,其實都是他們的政治私利。

錢峰表示,該提案在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之際,正值中美激烈對抗出現緩和跡象的時候。中美對抗趨緩,這讓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非常不滿,他們認為這是拜登政府的「妥協」,於是加強了各種反華行動的步伐。可以預料的是,類似行動可能還會繼續上演,未來他們可能還會進行更加瘋狂的舉動。

#美國 #反華 #南海東海制裁法案 #法案 #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