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和現任總統拜登雖然政治立場天差地遠,但在確保美軍半導體等供應鏈安全上皆採用「買美國貨」(Buy American)政策;然而智庫專家1日指出,與全球化唱反調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應聯合並支持夥伴國家,讓關鍵商品的來源更加多樣化,才能有效鞏固供應鏈安全。

華府公共政策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員法拉利(John Ferrari)投書軍事新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強調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讓美國供應鏈安全性不足的弱點浮上檯面,尤其是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威脅,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武器系統和關鍵資訊技術基礎建設遭到破壞、甚至毀滅,類似俄羅斯掌控天然氣或石油管道對歐洲國家的威脅。

然而從川普到拜登,美國對此威脅的解決方式都是加強扶植本土產業。此手段相當受選民歡迎,但其實存在極大缺點,其一是美軍雖然在戰力和預算上都稱霸全球,但與全美或全球市場相比,都只是「小咖」,單一部會的資源肯定不足以自行解決問題。

另外,在美國面對中國大陸威脅時,來自盟友的直接軍事和經濟支持十分重要,但現有政策卻可能在築起保護牆的同時,將中國大陸與盟友同時隔離在外,降低盟友的合作意願。

法拉利指出,聯合並支持夥伴國家共同生產關鍵商品,才是解決供應鏈安全問題的最佳方法,不僅能擴大整體市場規模,讓相關政策能更有效地自主運轉,也能提升各國的作業互通性,進一步增強合作關係。

以半導體市場為例,美國目前大力扶植國內的新工廠,希望改善「條條大路通台灣」的現象。但法拉利建議,應與盟友合作,共同投資於美國、歐洲、澳洲和印度等地的工廠,讓來源更加多樣化,並與盟友共同訂定標準,合作加強網路安全性,才有辦法在「新冷戰」局面中對抗中國大陸。

文章來源:Why ‘Buy American’ Isn’t The Answer To Safeguard NatSec Supply Chains
#美國 #供應鏈 #半導體 #晶片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