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啟廢,可預見正反意見必然兩極,但可惜的是今天這場說明會,結果仍流於口水,不見科學說服。民眾最關心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身為反方的執政黨,不說明核廢最終處置場如何解決,卻又推給「威權時代建立」的歷史結構,可說令人失望至極。

核四有沒有斷層,是不是活動斷層,今天的說明會,兩邊仍沒有可以說服大眾的直接證據。至於重啟要花多少錢,正方黃士修說是500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說是三倍、五倍,流於各說各話。

即使如此,所謂的說明會,仍要訴諸更多根據與科學證據,由民眾來作判斷。比較可惜,是曾文生指責黃士修,說他拿已故前環保署長李應元出來舉例,在消遣對方,但是黃明明只是舉例李應元反核,但也支持公投,卻被暗指消遣死者,這不是口水是甚麼。

核四要不要重啟,很重要一個問題是「核廢料如何處置」。黃士修舉台積電製造晶圓也有廢棄物為例,能不能說服人另當別論。當作為反方的執政黨,卻沒有理由迴避。

曾文生說核廢料放哪是「威權時代人民沒有表達自由」,當年的時代確實是,但這是既定歷史,現在如何處理,正是政府的責任,怎又推給歷史。

反方沒告訴民眾的是,台灣已經有三座核電廠,累積有幾十年的低放射性、高放射性廢棄物,這些要放哪裡?最後都得有一座「最終處置場」,而這正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新北市長侯友宜一直要中央回應核廢料如何處理的地方。

因此問題不在核四產生的核廢如何處理,而是現有核電廠的核廢料,最終處置方式政府到底要如何處理?如果能夠解決,那核四的核廢就根本不是問題。

#核四 #核廢 #最終 #問題 #核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