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當今最關注的議題,目前已經有135個國家宣示或規劃2050到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台灣產業與全球供應鏈緊密連結,無論是電子業、紡織業都面臨國際大廠減碳、潔淨能源要求影響。
工總今日公布一份調查報告,調查共計回收372項有效問券,包含十五大類型產業類別,並且涵蓋六大高橫耗能產業,包含水泥、造紙、鋼鐵、紡織、石化、電機電子與半導體,有關碳中和、能源政策等內容。
根據調查顯示,已經有59%的企業知道政府承諾在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但仍有4成產業不了解。高達88%企業同意《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碳費的定價,73%企業肯定課徵碳費具有實質減碳效果,不過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
工總表示,惟碳費費率訂定業者呈現分歧,政府未來在碳費訂定需要更加審慎,應納入更多產業意見,建立完善的碳訂價制度,減少對於產業營運的衝擊。此外,多數製造業認為「碳交易」才是產業降低碳排的最佳方式,並搭配總量管制推動。
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工總認為,政府目前關於碳中和、淨零排放等進程緩慢,且例如「碳費先行」、「針對電力業及290家排碳大戶先行開徵」等方針,皆與產業想法存有相當程度的落差,我國碳費、碳交易等制度建立,政府應加緊腳步推動,並大規模徵詢產業看法。
工總表示,「能源問題」是產業最關切問題,且認為是解決碳中和的最重要途徑,我國排碳係數過高主因為能源結構所造成,受訪產業有高達83%的比例認為政府應「從能源結構著手,推動潔淨能源及儲能設施」著手推動碳中和,也有81%的比例認為政府應「協助產業盤點碳足跡與綠色製程」,從潔淨能源與綠色製程兩大方向相輔相成減少碳排放。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