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藏股的實施,在短線上的確可以收到護盤效果,卻不是每家都能大幅上漲,關鍵還是回歸基本面檢視。看看今年實施庫藏股公司的股價表現,就可以見真章了!

根據《財訊》報導,為了自救,這陣子許多公司祭出庫藏股提振股價,其中,前股王大立光啟動史上最高價的庫藏股,更是牽動投資人的信心,燃起對庫藏股的關注。不過,大立光公告後的隔天一度雖亮燈漲停,但近期股價又顯得疲軟不振。截至目前為止,投資人期待短期內股價上揚的成效有限。

《財訊》報導指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執行買回庫藏股計有86件,共計75家公司。在完成執行的庫藏股中,多達23家股價仍持續走跌;有22家有維護股價不至於下跌,但也未有出現漲勢;只有19家在實施庫藏股期間,股價漲幅超過1成。

釐清目的 看懂庫藏股虛實

東森財經台分析師張文赫,接受《財訊》採訪時說,「觀察庫藏股實施,要注意時空背景。」像是去年因為疫情影響,台股殺到8500點,出現300多家公司實施庫藏股護盤。這種受到大環境衝擊,實施庫藏股就情有可原。若整體環境沒有出現太大變化,個別公司為了拯救股價實施庫藏股護盤,就需要特別注意。可別忘了3年前的國巨,和當年宏達電在近千元實施庫藏股的案例,股價依然無法止跌,最終都是以重挫收場。

《財訊》分析,一般來說,公司決定買進庫藏股,主要有幾個理由。其一,就是市場大眾所熟知的維護股東權益,講白點就是護盤。其二,藉由庫藏股減資,取代現金股利發放,對大股東可以有節稅效果。其三,用庫藏股買進股票,提高大股東自身股權比率,防止惡意併購。第四,可能就是撐盤,以免使大股東質押股票的價值過低。

不管哪一種,從正面來看,趁著股價低實施庫藏股,不僅可防止股價下跌,若買回註銷,讓股本變小,有利於每股盈餘的提升。但往壞處想,為何要消耗公司資金回購自家股票?這筆錢可以用在公司發展;甚至實施庫藏股,也可能成為大股東、特定人士賣股的管道,投資人不可不慎。

兆豐投顧董事長李秀利說,實施庫藏股,短線上的確可以收到護盤的效果,但到底會不會漲?還是得回歸到基本面。

國巨、華新科 成負面示範

根據《財訊》報導,像是國巨5月實施庫藏股,的確將股價從440元的年線推升至600元,但現在股價又面對400元保衛戰。外資報告則說明,整體被動元件需求已經放緩、價格走跌,國巨未來的成長力道受到質疑,因此下修了目標價。華新科今年也實施了3次的庫藏股護盤,依舊無法挽回股價走弱的頹勢,近期跌破新低至140元,距離年線200元附近愈來愈遠了。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

#庫藏股 #投資 #短線 #長線 #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