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唐獎漢學獎得主、知名史學家王賡武今(20)日發表線上演講時提到,中國近代史跌宕起伏,但在鄧小平以後,從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等中國歷屆國家主席,都回歸文史傳統,甚至支持清史撰寫以連結明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歷史。他認為,唯有記錄歷朝歷代歷史,才能塑造體系的集體記憶,也能為中國歷史創造一脈相承的連續性。
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今(20)日線上登場,邀請王賡武以「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為題發表線上演講,從古老中國歷史與政治論析到對於近代中國的觀察。
王賡武提到,中國從古老的皇帝天下觀轉型成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傳統國學多次歷經西方知識體系的衝撞。
王賡武指出,雖然20世紀的中國服膺新的世界秩序,卻在文化大革命改變了自身的文化遺產。不過在毛澤東過世後,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為文史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即使天安門事件和蘇聯的瓦解使中共政權受到挑戰,但文與史仍在近代發揮效用。
王賡武表示,記錄歷朝歷代歷史,能夠塑造體系的集體記憶,也能為中國歷史創造一脈相承的連續性。鄧小平以後,中國歷屆國家主席從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全部都回到文史傳統,支持清史撰寫以連結明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歷史。
王賡武簡述中國短短百年間的政治演變,強調文史傳統的意義,隨著統治方針而有所演進。
王賡武出生於印尼泗水、成長於英屬馬來亞,在家庭教育中學習中國傳統,並研讀文言文。
王賡武的父親認為「文是中國文化的基石」,文使得所有紀錄得以保存,使「家族的關係得以界定,理想的天下觀得以建立,讓中國歷代領袖建立起統治體系」。王賡武向父親學習古文,卻也在父親的安排下就讀英文學校,這使他日後得以跳脫傳統觀點,能以開放的態度遊走在中西思想之間。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