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迪化街二段的「大橋教會」在1886年落成,至今已135年,「大橋教會」也是馬偕博士在大稻埕興建的第一個教會,如今僅存北棟側翼建物「牧師辦公室」為馬偕時期興建的原建物,目前由一群牧師所管理,作為社區服務使用,台北市文資委員會審議半數同意「大橋教會」登錄為歷史建築。
台北市最早的禮拜堂為「大龍峒禮拜堂」,但在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被摧毀,事後馬偕博士向清廷爭取,以賠償金方式重建石造尖塔教堂,並由馬偕親自設計,也就是現在的「大橋教會」,原名為「枋隙禮拜堂」,而現存牧師辦公室,仍保存清待時期2尺的唭哩岸砌牆與尖拱窗,呈現當時的建築工藝特色。
大橋教會牧師魏永慶表示,通過歷史建築身分,對教會而言,是個歷史性的見證,從馬偕到現在,中間雖然經過不同的歷史,有遷移和建立,每次看見歷史建物都是重新提醒我們外國的傳教士對台灣的愛。
魏永慶也提到,將把這份愛持續分享出去,幫助社區弱勢的族群,大同區迪化街二段是個被隱藏的區域,透過歷史建築的鑑定,或許能重新吸引更多人過來,最近因為知道馬偕曾經建立教會在此,也會活絡人潮,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土地。
文資委員王維周指出,大橋教會的牧師室為馬偕傳教並興建教堂,是北市唯一的見證,大橋教會是馬偕興建的四座教堂之一,不應以其建築外觀為判斷文資價值的標準,更應思考期歷史的意義。
文資委員詹添全也表示,大橋教會是馬偕在台北市興建的4座教堂(錫口、艋舺、大龍峒、新店)唯一遺留的實體見證,其他3處皆已拆除,委員郭瓊瑩提到,大橋教會是台北傳教歷史的重要見證,未來修復應保留恢復原來的中軸線與風貌。
魏永慶表示,將持續結合社會資源,照顧社區的青少年兒童,他強調,兒童教育很重要,否則會有很多社會問題,大橋教會也會持續提供長者互動的空間,預防失智,盼青年未來也能將這份愛回饋到教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