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廉稱,如果說已開發國家藥品供應體系建立在高價創新藥、完備的衛生基礎設施和監管能力、高度集中的醫藥產業以及有限人口等條件之上,那麼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開發中國家,需要用較低的經濟成本和尚不健全的醫藥服務與監管能力,為人口規模巨大的民眾提供藥品保障身體健康。
胡穎廉表示,此前一些年,中國醫藥衛生政策以治病為中心,強調「有醫治病」和「有藥可用」。隨著經濟社會的開發進步,中國已經從結構上解決了缺醫少藥問題,藥品數量問題不再是主要矛盾。於是在實踐中,預防為主、醫保控費、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新藥審評審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都指向藥品降費增效的目標。
2018年以來,中國在推進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領域取得重要成效,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準」,醫保目錄內藥品使用持續增加,醫療機構用藥結構更加合理,藥品費用占比連續下降,醫療生態得到重大改善。二是「強」,重大疾病治療和特殊人群用藥保障水準明顯提高,尤其是抗癌藥等救命新藥可及性顯著提高,社會公平正義得以維護。三是「高」,集中招標採購和國家醫保談判的藥品價格下降且用量增加,患者用藥品質水準提升,隨著未過評藥品市場占比驟減,中國醫藥產業正走上高品質開發道路。四是「新」,集採藥品費用占比顯著下降,創新藥進入醫保速度加快,提高了藥物可及性也降低了患者負擔,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打下健康基礎。
相關成效的取得絕非偶然,得益於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另一方面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胡穎廉強調,除了要繼續做好醫保目錄藥品管理的降費工作,接下來還需要更多考慮如何增效。例如,如何更好地激勵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如何在守住社會公平正義底線的基礎上追求醫保用藥效率,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破題的領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