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並分析,由於各國對疫情掌控情況不同,2022年將出現各國經濟週期「錯位」,即美國為解決通膨問題,可能是全球唯一且率先升息的國家,並進行縮表,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速,中國人民銀行勢必要增加流動性,進行定點放水,而日本與歐洲可能不動,資金從新興市場流向美元資產,市場波動加劇,尤其可能出現新興市場之亂。
陶冬分析,每20到25年,中國經濟就會出現形態上巨大變化,而可能影響經濟的四大變化,一是經濟增長模式之變,過去10年大陸經濟成長吃的是水泥紅利及人口紅利,現差不多已走完水泥紅利,未來20多年是將是數據紅利。
其次為大陸經濟將由美式增長模式轉為德國式增長,即美式對服務業特別看重,占到7成,大陸過去一直強調製造業、服務業,同時金融業極其發達,尤其是股市,未來會轉為德國式,即完整的製造業模式,金融及服務業重要性下降,尖端製造業將由國家引導,增長模式轉移。
三為鄧小平時代開始追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製造業突破性發展,房地產價格上漲,現在改走「再分配」,不再是一部分人富起來,是社會整個分配均勻和諧。
第二項大改變,陶冬說是數據時代之變,即走入A(AI)、 B(BLOCKCHAIN區塊鏈)、C( CLOUD雲端)、 D(DATA CENTER)、及G(5或6G)時代,中國大陸是從中央領導層開始積極學區塊鏈、雲端、量子計算,對新經濟的重視,未來發展可能會比其他國家更快,且未來經濟啟動點是對消費者量身訂作,會對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產生顛覆性變革,全球經濟將會重新洗牌。
第三是碳中和之變,全球都在為減碳作努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宣布,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將衝擊極大,各行業都將變化,未來國際間合作將更多。產品價格上漲將集中在新能源、新物料。
四是中美關系之變,陶冬分析中美間將有改善的跡象,起碼開始對話,美國對中國懲罰性關稅會下降,在碳中和上會有合作,氣氛上會突破,但很難見到根本性改善,最後就是老大與老二之爭,美中之間未來就是國力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及更多非典型競爭。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