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野鳥學會花6年拍攝「遊隼的故事」紀錄片,今天上午10點在海科館舉辦首映暨座談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基隆野鳥學會花6年拍攝「遊隼的故事」紀錄片,今天上午10點在海科館舉辦首映暨座談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陳彩玲基隆傳真)

基隆野鳥學會花6年拍攝「遊隼的故事」紀錄片,明天上午10點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辦首映暨座談會,基隆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兼導演沈錦豐表示,這次拍攝意外發現,遊隼幼鳥手足情深,和人類一樣有相互照顧的認知,相當感人,盼透過影片,讓民眾了解環境保育重要性。

基隆野鳥學會理事長鄭暐指出,遊隼為國內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鳥會從1994年至今,長期在北台灣進行繁殖調查,紀錄顯示,遊隼在台已有穩定的繁殖族群,其中新北、基隆境內有近40個巢區,推估全台各地應有更多潛在巢區。

鄭暐表示,遊隼在台雖可合法人工繁殖及買賣,但現在已出現野生繁殖族群,難以區隔市面上的幼鳥來自買賣或非法捕捉,擔憂野生遊隼幼鳥被盜獵,因此,這次融合長年觀察研究,發表台灣第一部遊隼生態紀錄片,呼籲全台鳥友一起關心遊隼的生存現況。

導演沈錦豐說,遊隼是俯衝速度最快鳥類之一,時速可達300公里,要拍攝其實有一定難度,這次製作紀錄片真的是一項挑戰,還好這幾年運氣不錯,駐守的巢位能以由上往下俯瞰的角度記錄,以及遊隼求偶時期的飛行特技、私密行為等,是目前在網路上找不到的畫面。

沈錦豐表示,這次紀錄片主要是整理長年以來對遊隼的調查,但在拍攝過程中有了最新發現,遊隼幼鳥的手足之情非常好,長期觀察發現,年紀偏大一點的幼鳥離巢後,還會抓食物回到巢位給年紀比自己小的遊隼吃,「如同人類,哥哥照顧弟弟」,當下看到非常感動,他提及,影像紀錄是調查遊隼的其中一部分,未來會與台灣猛禽研究會合作,持續進行學術調查。

#遊隼 #幼鳥 #海科館 #調查 #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