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央結算公司)今(9)天發布的最新債券託管量資料顯示,截至11月底,境外機構持有的人民幣債券託管面額為3兆6047.6億元(人民幣,下同),較10月大增880.16億元。這是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首次站上3.6兆元關口。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業內人士指出,這主要得益於10月底富時羅素世界政府債券指數(WGBI)正式納入中國債券,大量跟隨WBGI配置全球債券的被動型投資資金大舉加倉中國國債。
值得注意的是,11月底,境外機構持有的中國國債規模達到2兆3913.02億元,較10月增加878.61億元,這意味著境外機構當月增持的中國國債規模,占到人民幣債券總增持規模的99.8%。
一位歐洲大型資管機構亞太區首席代表透露。究其原因,這些大型資管機構擔心美國聯準會縮減QE或觸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選擇加倉中國國債避險。因為,中國國債與海外金融市場的關聯性不高,能創造良好的投資安全墊效應。
中金公司此前發布報告指出,若按追蹤富時羅素世界政府債券指數(WGBI)被動投資全球債券的資金高達3兆~5兆美元估算,5.25%納入比例所對應的流入中國國債資金高達1500億~2600億美元,每月平均納入資金則達到42億~72億美元,約合268.8億~468.8億元人民幣。
目前,越來越多資管機構將人民幣債券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避險資產類別,作為對沖全球貨幣政策收緊與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重要風險對沖工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