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15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西方政客和輿論最近頻繁指責和炒作中國搞「經濟脅迫」。前期炒作主要聚焦於中國藉抗疫物資搞「脅迫外交」,還把中澳關係變冷解讀為中國對澳執行「經濟脅迫」所致。近期更是將全球供應鏈的局部斷裂歸結為中國「經濟脅迫」,聲稱要確保全球經濟穩定和秩序正常化就必須合力應對中國「經濟脅迫」問題。例如在剛剛結束的利物浦外長會上,七國集團(G7)又對所謂中國「經濟脅迫」進行大肆鼓噪。

章玉貴說,就連經典資本主義國家最為集中且制度優越感十足的歐盟,也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深受中國欺負的「弱勢群體」。世人注意到,美歐日前舉行的第二次「中國議題對話」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將中國描繪成國際經濟秩序的破壞者,聲稱要豐富和加強供應鏈以及解決「經濟脅迫」問題。一向以「理性」與「穩健」著稱的歐盟委員會,也在部分政客的唆使下醞釀推出一項針對中國的政策工具,核心議題就是「應對經濟脅迫」。

章玉貴表示,充分的資訊、準確的資料和科學的分析框架是理性判斷與決策的前提。仔細分析西方近期密集炒作中國「經濟脅迫」話題背後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大大超出西方預期,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越來越表現出對中國崛起的巨大不適應。

二是以美國對華貿易霸凌為代表的「經濟脅迫」外交遭遇重大挫折後,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大打「經濟脅迫」牌形成對華經濟圍堵統一戰線,將本國治理失敗的禍水引向中國。美方在2018年單邊挑起對華經貿摩擦近兩年後與中方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定》,這既是由於受到來自企業和市場等諸多方面的壓力,也是其面臨國內外政經形勢變化的結果。

三是試圖通過妖魔化中國經濟形象來顛覆國際認知、轉移國際矛盾,實現以最小代價撬動集體利益最大化的戰略意圖。

章玉貴稱,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時代,國家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核心技術和重要產業布局的掌控上。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各種衝擊已經導致國與國之間的互信受損,在如此嚴峻形勢下,一些西方國家如果再無視本國治理的失當反而試圖把炒作中國「經濟脅迫」當作轉移國內矛盾的「靈丹妙藥」,那他們到頭來只會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

#經濟脅迫 #名家觀點 #章玉貴 #西方國家 #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