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加強對立陶宛的貿易報復,不允許立陶宛貨物或生產過程中有任何立陶宛色彩的商品進入大陸市場;連帶地與維爾紐斯關係密切的歐盟,也慘遭池魚之殃。其中,又以德國企業受牽連最深。不過,德國聯邦政府迄今仍沉默以對,尚未正式表態。

據《世界報》(Die Welt)23日報導,德國汽車產業已成立陶宛與大陸衝突的夾心餅乾。自立陶宛政府允許台灣在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後,立陶宛與大陸的緊張關係頻頻升級。畢竟,維爾紐斯允許設立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已抵觸「一個中國原則」,北京勢必要殺雞儆猴,以免他國效尤。

※自12月初以來商品持續遭封鎖

隨著台灣代表處正式運作,大陸高層在外交上雖僅有嚴詞抗議,卻明顯在經濟上對維爾紐斯商品做出事實上報復。相較於北京官媒否認對立陶宛採取任何制裁措施;維爾紐斯卻宣稱自12初以來,立陶宛貨物持續遭大陸海關封鎖。

歐盟貿易執委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證實,歐盟憂心,立陶宛與北京之爭將對其他歐盟國家的企業造成愈來愈嚴重的影響。

他表示,「我們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掌握立陶宛的情勢。目前大陸海關已不再處理自立陶宛進口的商品,這影響多處港口與各種商品。我們也憂心,愈來愈多其他的成員國(指歐盟)的商品,在叩關中國大陸時同樣遭到阻撓。」

他強調,很明顯的,如果歐盟國家商品的零件來自立陶宛,大陸海關也不會讓其報關。這已經不是個案,「我們已掌握多起自立陶宛與歐盟進口的商品,滯留在中國港口的案例,且案例數每天都在增加」。

杜姆布羅夫斯基斯補充,「從小筆交付到大規模貿易,還牽涉廣泛的金額;不過,一想到歐盟與中國每天都有龐大的貿易量,數字會快速成長也不足為奇」。

2021年夏天,馬牌宣布斥資9000萬歐元於考納斯(Kaunas)擴建廠房,將產能翻倍。(圖/路透社)
2021年夏天,馬牌宣布斥資9000萬歐元於考納斯(Kaunas)擴建廠房,將產能翻倍。(圖/路透社)

※德國企業明顯遭波及

報導指出,在這波北京與維爾紐斯之爭中,德國企業明顯受到波及。根據德國─波羅的海商會(AHK)寫給維爾紐斯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德國企業舉凡與立陶宛有關者,都因緊張局勢而受到牽連。不但無法進口來自大陸的零件;相對地,使用立陶宛原料而製造的產品也無法交付給大陸客戶。

例如,德國汽車零件大廠馬牌集團(Continental)與海拉(Hella)都在立陶宛生產產品。2021年夏天,馬牌宣布斥資9000萬歐元於考納斯(Kaunas)擴建廠房,將產能翻倍;往前推一年,海拉也於2020年底宣布擴建考納斯的工廠。

但《路透社》指出,馬牌已遭北京要求不要使用立陶宛生產的任何零件,也不可自考納斯工廠向大陸出貨。

※向WTO正式提出控訴

這不免讓布魯塞爾對衝突的惡化感到震驚。杜姆布羅夫斯基斯說,歐盟正努力透過政治與外交管道尋求解決方案,還準備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控訴北京。

他重申,「我們更希望對此一問題能有更友善的解決方案;但萬一不如人意,我們也為失敗做好準備。這就是為何我們同時蒐集證據,以便在必要時刻對中國採取行動」。

※德國政府選擇低調

對於此一敏感議題,德國政府選擇低調以對。政府內部消息指出,德國─波羅的海商會正透過談判尋求解決,目前已進行多次對話。《路透社》日前報導指出,德國經濟部預計在這周將與受影響的企業進行會商;不過,該部不願回應此一報導。

圖為我國總統蔡英文接見立陶宛國會參訪團。(圖/路透社)
圖為我國總統蔡英文接見立陶宛國會參訪團。(圖/路透社)

※左右為難的德國企業

《德國之聲》指出,AHK呼籲各方應盡快找到「建設性解決方案」,使北京與維爾紐斯的經濟往來盡快恢復正常。畢竟,在立陶宛投資設廠的不只是大陸集團、西門子等大型公司,中小企業更是不計其數。

報導訪問1間企業的發言人;其表示,由於很多企業同時在中國大陸與立陶宛設有分公司,兩方政府都得罪不起,讓其在這波衝突中尷尬不已。

報導引述立陶宛與德國的貿易數據;2020年,德國與立陶宛貿易總額達56億歐元,德國是立陶宛最大投資國,每季投資額都超過50億歐元。AHK主席施洛德(Florian Schröder)向《法蘭克福匯報》解釋,正因為雙邊存在著熱絡的經貿關係,北京與立陶宛的外交糾葛才會對德國經濟產生衝擊。

※北京瞄準間接貿易

雖然部分論點認為,立陶宛對華貿易僅占該國貿易總額的1.1%,故北京的經濟報復無法對立陶宛產生任何威脅;但施洛德卻不這樣認為,由於雙邊間接經貿往來規模非常龐大,彼此關係的緊張勢必影響多個領域。

不過,他也認為當下關鍵是歐洲保持團結。有鑑於貿易是歐盟的管轄範圍,布魯塞爾有必要針對現有情勢提出回應。

文章來源:Autozulieferer zwischen den Fronten – Litauens Streit mit China trifft deutsche Firmen

#立陶宛 #制裁 #德國 #馬牌 #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