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月開始,保險業投資私人公司債後,要比照投資上市公司債那樣,必須向主管機關報告該債所得到數家信評公司給予的信評,主管機關則審查這些信評是如何訂定。

主管機關與美國保險監理官協會(NAIC)合作,嘗試一系列改變,包括要求每檔債券要有幾家信評公司給予信評。

低利環境迫使部份保險公司把部份業務賣給私募權股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

這些買家希望透過自己的投資能力和不同經營方式,把保戶繳交的保險費滾出巨大獲利。

信評公司AM Best指這些新買家,偏好不容易買賣但殖利率偏高的私人公司債,和「擔保債權憑證」(CDO)等資產抵押證券。

負責為各州保險業訂定標準的NAIC研究指出,各家信評公司向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給予的信評,平均差異值為1個等級,但私人公司債平均相差卻高達5個等級。

這表示可能有信評公司列其信評為較安全的投資級時,其他公司可能列為高風險的垃圾級。主管機關擔心私人公司債的違約風險容易被低估。

NAIC指今年來保險業購買逾5000檔私人公司債,遠超過2018年的不到2000檔。目前全美保險業共持有逾30萬檔不同證券,總值數兆美元計。

NAIC的證券估值專案小組會議副主席米爾斯(Carrie Mears)表示要進一步討論目前保險業如何依賴信評公司,和是否要修改這框架。她認為信評決定過程必須更透明,因為這影響到保險業的資本部位。

#巨大 #信評 #保險業 #公司債 #主管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