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與中國大陸關係惡化,北京阻擋立陶宛商品進入大陸市場,迫使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決定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以及另外立法賦予歐盟更大的權力反擊,不過立國媒體認為這些作法根本沒用。
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在立陶宛掛牌運作後,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降至冰點,大陸拒絕讓立陶宛商品清關,導致2萬瓶立陶宛蘭姆酒「海上漂」,台灣菸酒公司3日宣布收購所有蘭姆酒。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4日以「台灣在外交風暴中提供立陶宛蘭姆酒港口」(Taiwan offers a port in a diplomatic storm for Lithuanian rum)為題報導這起事件,文中引述台酒聲明「立(國)挺我,我挺立(國)」,指出這批酒預計本月抵台,將重新換上中文包裝後上市。
文章進一步指出,多家立陶宛企業12月抱怨,大陸藉由不清關的方式阻擋立國商品進入大陸市場,後續歐盟貿易專員、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也證實了立國企業的說法,指出歐盟執委會也收到其他會員國的通報,含有立陶宛零件的商品被阻擋入關。
杜姆布羅夫斯基斯12月底表示,「有許多來自立陶宛及歐盟進口被擋在中國港口的案例,而且每天的數量都在增加。」
他說歐盟執委會正透過政治及外交管道解決紛爭。
12月中,歐盟表示如果發現北京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的證據,歐盟考慮將這起紛爭提交到WTO解決,當時傳出北京要求德國汽車輪胎和零件製造商馬牌集團(Continental)不再使用立陶宛生產的零件。
歐盟執委會表示正在蒐集相關資訊以釐清事實,再決定如何進一步採取行動。歐盟執委會發言人表示,「我們正在研究在WTO採取的行動,以及正式向WTO提出申訴」,他說還有其他理論上可行的步驟。
另一名發言人表示:「在WTO立案,我們必須要有足夠證據,所以這就是實際上我們現在在做的事。」
針對歐盟打算向WTO申訴,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評論,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多年來一直失去作用,就算運作良好,WTO的程序也需要數年才能解決。
除了向WTO申訴,歐盟執委會去年12月8日也提出「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法案,這項法案將賦予歐盟權力,在歐盟及成員國面臨第3方的經濟脅迫時,能夠比現在更快速地反應。
不過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也打臉,指出歐盟執委會的提案太慢,不會對立陶宛目前面臨的困境產生實質影響,尤其這項法案還須經過討論,以及獲得多數成員國及歐洲議會的同意。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