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國務院之前發布題為《中國在南海海洋主張》報告,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相秒表示,這次是美方首次以「海洋界限」報告的形式出台相關報告,目的除為美軍在南海軍事行動找說詞,還試圖構建以話語權、規則制定為主要內容的「軟實力聯盟」。陳相秒認為,中國應對南海要有新的應變,包括創新相關國際法理論,強化海上執法的力度等。
陳相秒指出,美方此次發布的涉南海問題報告,不過是重翻舊帳,但拜登政府此舉背後所隱藏的動機及其對中國帶來的影響耐人尋味。如何以開拓性的思路應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發起的法律挑戰,對新時期中國南海戰略而言,恐怕是不得不重新考慮的問題。
陳相秒表明,這次是美方首次以海洋界限報告的形式。用意有三:第一,以國際法之名,為美軍警在南海的進一步行動和部署建立一套成體系的說辭。利用國際海洋法工具將中國在南海可主張海域限縮至最小,能為美國海軍及海岸警衛隊保持在南海的常態化活動空間創造條件,美國海岸警衛隊也能達到在南海常態部署目的。
陳相秒稱,第二,把利用仲裁裁決及國際法對中國的施壓推升到極限。美國有意通過較為系統和全面的海洋界限報告來引導國際社會重新審視並界定中國南海主張的國際法基礎,掀起各界質疑。三是高舉國際法的大旗號召「志同道合」的國家在南海建立「反華陣營」。
陳相秒直言,中國當前應該認識到,南海問題的法理鬥爭主要矛盾已經從2013年以來與菲律賓、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擴大到中美對國際法規則的運用和地區規則的建構,鬥爭本質上是守成大國鞏固「規則性、制度性海洋權力」和新興國家更加融入地區及國際海洋規則秩序變革的較量。中國就不能再單純的從國際法的技術性角度應對當前在南海面臨的法律挑戰,外交、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性視角是應對美方挑戰的必要之舉。
陳相秒呼籲,從長遠看,推動涉海國際法理論的創新雖然前路漫漫,但確有必要且迫在眉睫,中方應當搶佔理論創新的時機。中方對於航行自由行動、海上執法和單邊油氣開發等應採取足夠、有效的軍事、執法、外交和輿論應對措施。處理好仲裁裁決對「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的影響是未來中國與東協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