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半導體已達物理極限,採寬能隙半導體材料替代範疇逐漸擴增,第三代化合半導體市場前景愈來愈受矚目,目前碳化矽供應鏈由國際IDM大廠所主導,原因是磊晶(epi)製程即決定70%元件的特性,採用一貫化生產方式,方能瞭解下游產品特性及需求,致使第三類半導體長晶產能及設備多掌握在國外業者手中,台廠看好碳化矽晶體及晶圓需求愈見高漲,期能掌握穩定的貨源,因此漸朝國產化發展。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芬卉觀察,看好第三類半導體市場高度成長,台灣業者不僅投入碳化矽(SiC)長晶及自製設備,在供應鏈方面,也如國際大廠朝向虛擬IDM整合模式發展;舉例來說,中科院已將碳化矽長晶機及長晶技術轉予太極能源集團;另外,中鋼碳素開發長晶用石墨坩堝,預計2022年下半達半導體規格,並優先供應國內業者。
目前過去台廠在第三類半導體沿襲矽半導體製造方式,多採分工模式,有鑑於國際大廠成功經驗,台廠亦漸走向虛擬IDM模式;例如:中美矽晶集團以轉投資方式,建構第三類半導體供應鏈,旗下虛擬IDM包括環球晶、宏捷科(8086)、朋程(8255),主要負責領域分別為磊晶及晶圓、晶圓代工、元件生產;其中,環球晶產品除供應集團公司,亦出貨予其它業者,而該公司看好未來第三類半導體市場需求,2022年晶圓產能將呈倍數增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